当前位置: 主页 > 郴州 > 正文

魔域亡灵圣约礼包又是个什么梗?

2023-02-09 21:35来源:互联网 点击:

  “我刚来中国时,汉语还很不流利。到读研究生时,都被熏陶出一口‘天津味儿’了。”巴基斯坦医生艾哈迈德·吴卡斯·巴蒂博士(下文称吴卡斯)笑着说。

  作为巴基斯坦最早来华学医的留学生之一,他先后在西安、北京和天津学习工作。如今,他不仅是巴基斯坦着名的肝疾病专家,更是巴中肝病治疗合作的推动者。

  吴卡斯表示,多年来,肝病一直威胁着巴基斯坦人的健康。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2021年,巴基斯坦约有1500万名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由于当地医疗卫生条件有限,许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诊治。这也是吴卡斯将肝炎防治作为研究工作重心的原因。

  专家团队成功完成55例肝移植手术,其中十多例为难度极大的儿童肝移植手术。同时,他还多次组织拉瓦尔品第军事肝移植中心(PEMH)和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技术交流研讨会,促进两国在肝病防治上的合作。

  2020年,在吴卡斯的积极推动下,中巴肿瘤精准医疗实验室在北京建立,为巴基斯坦引进中国肿瘤精准治疗技术奠定了基础。

  目前巴基斯坦有超过1万名肝炎患者需要肝移植,但巴基斯坦国内,能执行肝移植手术的医生与医疗机构稀缺。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中国医生前往巴基斯坦进行手术,不仅可以拯救许多巴基斯坦肝病患者的生命,更能进一步推动巴中两国的医学交流,让更多的巴基斯坦医生学习到先进的肝病治疗技术。

  吴卡斯对肝病治疗的关注,源于他深刻的职业责任感:“从一个人选择成为医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必须将服务人类、拯救生命作为自己的天职。”

  耳濡目染下,吴卡斯对医生这一职业充满敬意,“我从小就坚定地认为:如果我要选择一个职业,那必须是医生。”

  他的叔叔马克布尔·艾哈迈德·巴蒂博士曾任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十分熟悉中国。在与吴卡斯谈心时,巴蒂博士强烈建议他去中国留学。

  吴卡斯回忆:“当时(20世纪90年代)有很多巴基斯坦人来中国做生意,但很少有来中国学医的。”

  吴卡斯说,他从小读过不少与中国有关的书籍,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并不陌生。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他在短时间里熟练掌握了中文,并很快融入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本科毕业后,吴卡斯前往天津医科大学深造,并在新建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担任外籍医疗顾问。他说中文时的“天津味儿”也是在这段时间内养成的。

  作为亚洲最大的肝移植中心,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每年都会接待大批外籍病人,其中很多来自巴基斯坦。但由于许多病人难以承担长途旅行,无法来到中国接受手术治疗。

  回国后,吴卡斯被任命为伊斯兰堡医学与牙科学院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院长。这让他得以将自己对巴中医疗合作的设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2015年,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展开,中巴两国医学界对建设“中巴医疗走廊”展开积极讨论,吴卡斯也多次组织巴基斯坦医生到中国进行医学交流。

  2016年8月,在他的推动下,中国肝移植专家团队接受巴方邀请,前往拉合尔PKLI医院完成了当地首例亲体肝移植手术,实现了中巴医学合作的突破。

  吴卡斯说,作为一名医生,他最痛苦的时刻是看到病人被病痛折磨。而肝病患者晚期,往往要忍受剧烈的肝部疼痛。

  相较于成人,儿童肝脏血管极细,手术难度极大。当时病人的情况极其危急,医疗团队当机立断,决定马上进行手术。经过医疗团队数小时的努力,手术最终获得成功。“现在这个孩子已经6岁多了,非常健康”。吴卡斯笑着说,眼神中闪烁着骄傲。

  吴卡斯说,依据中国标准进行的肝移植手术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患者康复速度快,符合巴基斯坦的需要。

  许多巴基斯坦医生是在英美接受医学教育,对中国的医疗标准不熟悉。中国医疗团队的到来,让许多巴基斯坦医生看到“中国标准”的优势。

  吴卡斯说,巴中两国有着兄弟般的关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巴中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加深。

  巴中肝移植手术合作填补了两国在医疗合作上的空白,实现了两国在医疗技术上的深层合作,进一步造福了巴基斯坦民众。

  2022年5月31日,吴卡斯在北京获得“丝路友好使者”称号,以表彰他在中巴医疗合作上做出的杰出贡献。

  吴卡斯也期待不久后,能够在伊斯兰堡建起一座“巴中友谊医院”,用中国的医疗标准服务巴基斯坦人民。

编辑:admin 作者:admin
  • Tag:
------分隔线----------------------------
推广信息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