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期间,社交平台上有关压岁钱的讨论逐渐升温。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为此而苦恼,相关话题也冲上了热搜榜。
过年走亲访友本该是喜事,但27岁的王小姐却有些头疼。“我家要给7个孩子压岁钱,老公那边要给5个孩子,每人600元,
小姐老家在浙江余姚。“我小时候长辈基本都给200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200元都拿不出手了,最低600元,动辄上千,对于我这个年纪来说压力很大,更别说村里的老人了。”
“我每年都是只出不进。”她并非没想过少给,但一方面会被其他人诟病;另一方面则因为父母不同意,“老一辈要面子,我不给他们就会给,每个孩子给800元至1000元。”
重庆的晓菲就是如此。今年,她和同辈的兄弟姐妹约定好了只给孩子发小额红包,统一50元,“图个热闹喜庆就好”。此前,按照她所在地方的习俗,压岁钱以100元、200元居多,每年春节,她都要为此花费数千元。
“十几个孩子,有些可能一年才和他们见一次面,甚至都叫不出名字。但是不给不行,给少了又怕被议论。今年我就直接说了,亲戚们也都同意,这样大人没那么大压力,小孩儿收到红包也都高兴。”晓菲说。
很怀念小时候的新年,“以前的传统就是大家都能接受,给个压岁钱讨个喜。希望能推行一下量力而行,给还是要给的,不能让孩子们没有压岁钱的快乐。红包金额少一些,又没压力,又喜庆,何乐而不为呢?”
近年来,全国多地正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民众合理送压岁钱。安徽省阜阳市文明办表示,将引导农村群众树立关于压岁钱的正确观念。江苏省宿迁市2020年发布的《人情新风“宿9条”》提到,“压岁钱不变味,不惯孩子”。
这也启示我们,钱不在多少、礼物不拘厚薄,一个个节日仪俗恒久流传,是因为其背后流淌的文化基因、饱含的真心真情为人们所珍视。
对小孩们来说,过年的快乐,少不了收到压岁钱那一刻的惊喜和开心。守护好这份快乐,就要守住压岁钱传承文化、传递祝福的本义,不让年味变“钱味”,不让攀比添负担,让新春佳节更加温馨、和谐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