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开哪龙头呵,摆开过艄哎!摇摇咳!棹儿(个)摇哎!划龙船者同志哎,一条心喽!呵呵嗨呀!摇呵咳!棹儿(个)摇哎……农历六月六临近,在南京市高淳区西部圩区,久违的龙船号子声又飘荡在水乡,伴随着热身训练中奋楫前行的龙船,迎来了“群龙”盛会。
高淳西部地区地势低洼,沟汊密布,因地处苏皖边界“洪水走廊”,历史上水患灾害频发,“(道光)二十八年遭大水,二十九年水连天……六月荷花随水漂,千百只划船一齐到……”高淳民间曲艺送春“开东坝”道出了此中的艰辛。
“我们习惯叫龙船,或者‘划船’,不叫龙舟,因为原先的龙船是用来运输的六舱板船,体积比舟大。”在高淳区淳溪街道荣复村光荣龙船队,今年64岁的邢精迁负责司鼓介绍说,“按照老一辈的说法,六月六划龙船与防汛抗洪有关,锣鼓声就是抢险的集结号。”
据了解,以前一进入汛期,高淳水乡圩区各村都要组织抢险队,出“划船”巡堤抢险。“划船”上装载木桩、石榔头、草垫等防汛物资,带上铜锣与鼓,抢险队员分坐船两侧,在敲锣击鼓中,挥动杪子(小木桨),划动船只,日夜巡视圩堤。如某地出现险情,则以急促的锣鼓声为号令,催促抢险队快速划船抢险,同时提醒沿河民众迅速向险工段集结,紧接着一场争分夺秒、团结协作的抗洪壮歌随之奏响,保圩保家保丰收的抗洪场景,深深印刻在水乡百姓心间。
“为什么不是端午划龙船?因为端午节前后正是抢收抢种的大忙季节,圩区也进入大汛期,生产与防汛是头等大事。‘六月六,水头伏’。到了农历六月六,汛期基本结束,圩堤安然无恙,庄稼丰收在望,大伙一合计,干脆装上龙头划龙船。”邢精迁介绍说,六月六划龙船一方面是酬谢掌管兴云降雨的龙王保佑安全度汛,祈祷风调雨顺,另一方面是为了庆祝防汛抗洪取得胜利,体现了水乡百姓渴望平安的朴素愿望。
“看!好大一只螃蟹,横行天下;这是八仙,在各显神通。”淳溪街道荣复村联合龙船队专门邀请民间艺人扎制龙头,一经亮相,受到村民们“评头论足”。龙头上,八仙、凤凰、蝴蝶等扎塑造型栩栩如生,舞动龙头,龙眼、龙角、龙须活灵活现。
高淳被誉为民间艺术的“富矿区”,传统手工技艺种类丰富,能工巧匠众多。“龙头制作涉及篾作、扎塑、花草三个工种,制作一个龙头,从拉骨架到全面装饰,有几十道工序,需要三个人分工协作,最少要花三天时间才能完成。”当地抬龙传承人杨顺保出生在扎塑世家,他的爷爷与父亲都是以扎塑为业,而他自己则从七岁就开始学习扎塑了。
五彩缤纷、生动传神的龙头背后是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坚守与创新。“龙头装饰物中,戏剧人物与花鸟鱼虫最费工费时,也最考验手艺人的技艺,这要靠平时的细致观察与用心揣摩。戏剧人物以杨家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等为主,八仙也很受欢迎,因为八仙过海各个都显神通,对划龙船有着美好的寓意。”杨顺保介绍说,近年来,龙头制作也与时俱进,龙头开始尝试卡通造型,以适应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同时注重挖掘本土元素,螃蟹、鳜鱼、龙虾等“虾兵蟹将”被“请”上龙头,与“龙”共舞,“高淳是鱼米之乡,‘一水多用’是养殖新模式,龙头融入水乡特产、增收产业,表达了广大养殖户科学致富的向往。”
艄杆也是高淳水乡龙船的一大特色,艄杆竖立在船中间,长达十五六米,从上到下被“打扮”得美轮美奂。杆顶系一宝葫芦,杆中间扎两个四四方方的立体旗斗,四个面分别写有龙腾四海、四季平安等吉祥语,旗斗上装饰各种花鸟草虫,悬挂灯笼、铜铃及五色彩带。上方旗斗称“魁星斗”,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寓意出人才;下方旗斗名“聚宝盆”,顾名思义取聚财、发财之意。艄杆上张挂旗幡,在龙船行进中迎风招展,如同古代行军打仗的大纛,为龙船劈波斩浪大造声势。
“一只龙船从打造到下水,要动用木匠、竹匠、花匠、扎匠、雕匠,这是民间传统技艺的大比拼,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杨顺保说,龙船是手艺人的“门面”,谁也不敢怠慢,“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这是要成千上万乡亲们点评认可的。”
高淳水乡六月六还曾经时兴划“文龙船”,不比竞渡之速,而以表演见长。“文龙船”是两只龙船合拼在一起,上面搭一楼阁,配以4至6人组成的鼓乐队,吹吹打打,沿河两岸巡游,不参加比赛,游到某一处停泊,进行传统戏曲表演。“也有点戏的,点什么唱什么。20世纪50年代兴过‘文龙船’,以后就不见踪影了。”邢精迁介绍说,“文龙船”讲究的是吹拉弹唱、唱念做打,其实是缩小版的戏楼与舞台,满足大家听戏、看戏的需求,“可惜有几十年没见过‘文龙船’了。”
“我们村的黄龙划过来了,快来看,掌棹的‘老将’多么稳当,大家鼓掌!”随着一片惊呼声,淳溪街道邢丰村臼湖龙船踏浪而来,一个急转弯,划开了一个漂亮的大弧线,随后径直冲向臼湖桥,在“划呃!划呃!划呃……”号子声中,奋勇竞发,引来阵阵喝彩。
高淳水乡龙船每只一般由28人组成,船上左右坐“划手”十三对26人,另有“棹手”(舵手)1人、“鼓手”(司鼓者)1人,其中“棹手”与“鼓手”是“灵魂性人物”。
“都说天下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我12岁就跟着父亲在长江里跑运输,吃过很多苦,什么风浪都经历过,要战胜风浪关键要掌好舵。”臼湖龙船队老“棹手”邢华生,今年77岁,这次划龙船他老当益壮,以身示范,手把手教年轻人练习掌舵。
“掌舵有技巧,特别是拐弯的时候,要慢,心放平和,不能使蛮力,快了拿不住,人要掉下去。拐到一定位置要见机行事,及时把舵摆正。”船行千里靠舵手,邢华生说,掌舵要稳、准,舵要始终摆正,“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只龙船,道理是一致的:方向决定前进。”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划龙船时,要集中精力,听鼓点、听号子,以号为令,头十杪子要拼,(划)十杪子后要抢,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样才能划得齐整。”在淳溪街道临城村三村龙船队,今年73岁的老“鼓手”邢光喜正带领大伙排练龙船号子。
龙船号子是高淳水乡划龙船的一大看点,一人唱、众人和,曲调悠扬动听,领唱者往往见啥唱啥,如同送春之“见之歌”,龙船划到蟹塘旁,唱上“风调啊雨顺哎,螃蟹哎养来,斤把斤喽”,看到老人家,又唱“老人家看龙船哎,添福啊又添寿喽”。号子声声,为划者鼓劲,为观者助兴。
“几只龙船在一起比赛,内行一听鼓点、号子,往往能预判输赢。鼓敲得紧凑,号子喊得齐,‘划手’步调一致,大家拧成一股绳,速度就会跟上,就能赢得胜利。”邢光喜介绍说,如今的龙船号子也紧跟形势,爱岗敬业、团结友爱、文明创建等内容也被“鼓手”们吸收应用,目的是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