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小伙伴们推荐书的时候,发现部分书几年前可以看,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这说明什么呢,有些原来可以涉及的内容和边界,现在已经踩到线上。也就是说原来这样的论述和内容和表达,还是远离那个边界,而今这本书没有变,因为他写出来就放那儿了。是边界收缩了。
就像我之前写的很多文章,有的是发不出来,这属于一开始就踩在边界上。有的是发出来以后不几天以后没了,这也有可能是经过审核发现,它有可能触及边界。
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认为要想继续改革,必须触动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制度和金融体系,但实际上我们看不到政府将这三者全面放弃的迹象。国企可以私有化,一部分国企职工也可以下岗。但对于控制经济命脉的领域,国企则从来没有想过要退出或私有化。反而越来越加强了控制力,公有制土地是地方政府发展土地财政的基础。 哪怕问题再多。政府的改革措施也只会修修补补,甚至出让一定的使用权,但不会将土地的完整产权完全交给民间。而对金融体系的控制则决定了印钞权的归属,政府从而拥有了制造通货膨胀的能力。人民的储蓄也可以源源不断的供政府支配。 细考察了历史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所谓三大基础是中国历史上一直依赖的财政手段。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各个王朝已经频繁的在使用。这些手段他们之所以能被现代政府驾轻就熟的运用。不是从外国学来的理论…… ——《中央帝国的财富密码》 作者:郭建龙
你们房奴只是多付了点利息,但提前还款的话银行可是损失了躺赢的数千亿啊。去年末至今的提前还房贷浪潮正在席卷楼市,作为购房人,我先还为敬,就看你能不能如期交付了,态度很正。但是银行不开心,本来银行一边有抵押房产,另一边是勤勤恳恳还贷的刚需,风险收益充满戏剧性,突然账目上的稳定高回报资产——房贷,开始减少,大家不借钱了也不想继续付利息了。
其实去年4季度到今年1月份,房贷增速降低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新增提前还款冲抵了本就减少的新增贷款余额。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今年仍然持续发力,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同比多增9200亿,社会融资规模新增5.98万亿,增速为9.4%,M2增速12.6%,比去年12月末高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
多空博弈似乎还在焦灼,货币做多,逼着楼市扭转预期。利率降了,通胀继续,直到通胀吞噬财富的负效应超过大家担心资产因为投资而打水漂的负效应,说白了抬高你继续存钱、不买房、提前还贷的机会成本。
在惩罚不消费,但没有通过保障来奖励消费。不会给各位减少负担和后顾之忧,但是让你现在的策略损失更大,那么你就不得不放弃这个策略,今年我反复提的第二件事——负激励也是一种激励。
这些小动物在广阔的森林里,主要日复一日的收集坚果,有些是集中储存在同一片区域,储备粮食是它们生存形成的最基本习性,也跟森林的生态相平衡。后来人类到来,轻易把它们为过冬储备的坚果直接拿走,而且还是有专用工具的一网打尽式的拿,尤其是集中储存在洞里的坚果很难剩下,而松鼠面对这遭遇所能做的只是继续本能的寻找和储存。
如开篇所引述的,拿走多少的冲动不仅限于税收,历朝历代要养活的核心群体,这个基本盘包括官僚机构。而官僚机构的扩张是为了适应官僚机构扩张的需要。cz养的8千万人,是个类似涟漪的层层圈,核心之外还有事业单位,这其中不同群体的、地区的、不同年龄段的人待遇又是千差万别,总体特征是相对稳定。
这其中还要考虑退休问题,随着老龄化和人均寿命延长,以上圈层里退休且享受待遇的数量相当长时间内是不断增长的,而且其中正有当初制定政策的人。而如今制定政策者也正要为自己的立场谋划,同时处理日渐显露的眼下矛盾点比如资金来源,这就是每一代新人的立场。
通过cz吃饭的群体广义上看更宽泛,比如各地城投平台下的诸多子公司,虽然城投是企业,但是我也不用说太多。从事业单位到城投这种平台,很多业务是外包的,甚至都不是临时工,打交道你就明白知道业务懂技术的人,大多不是有岗位的,而是劳务。
无论是工务、事业、稳定有编的好单位、好企业,其实是金字塔的共同构成部分。冗员来自一代代,这个群体中的后代、泛关系纽带里的后人也都需要一个安稳轻松收入有保障的岗位,因此根据各自本事安排在不同层次里。
再加上为解决就业扩招和正常考进去的一部分,逐步纳入这个范围。大家开始安稳的生二胎三胎,福利保障下,其实看生育率也不是问题。
你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主持人问厨师,做九转大肠你为什么留了一部分,初始选手回答洗了但没完全洗。一道名菜做半“刺身”,主持人问的对,这是个应该刨根问底的事情。顶级的食材往往只需简单的烹饪,而单刀直入的政策亦是如此。
我认为网上对供养比例有意见的人里面大多数并不是因为自诩比吃财政饭的高尚,而是不公之下,大家尚未习惯用解决不公的思路去看问题,而是如何让自己在不公之中的处境好一点,比如站到对面去。
延迟退休落地,灵活就业人员要面临缴纳年限和收益的权衡利弊,还包括缴费要占用一部分当下的可支配收入问题。还有一大批交够年限的不再续交,那时养老池里的水就更浅了,由于不同群体待遇差异很大,比如有的群体交社保的动力就不足。有了延迟的政策,交的多的人,实际工作压力未必有那么大,交的少的却在琢磨如何熬到退休。
之前就有人在我文章评论区揣着明白装糊涂,说差异来自缴费基数和年限,而不提为什么有这种差异,是基本收入差异,综合福利待遇差异,以及工作强度、稳定性差异,而年限和基数只是结果而已。
磨损大的齿轮缺乏润滑和保养却要长时间磨损,磨损小的齿轮反而保养的勤,自然对延迟退休看法不同。
什么是理想的市民均衡处境,福利覆盖,下限很高,上限却不高,生活无忧但谨慎支出(比如大多数人可以享受度假但不能奢侈),因为普遍福利也意味着下限不能无限高,但可以让大家没压力。这正是欧洲居民的典型生活。
之前是繁荣加虚假繁荣加进一步繁荣的错误预期,现在是衰退加真实衰退加继续衰退的正确预期。此时各个立场的人都在考虑自己的待遇从哪里来,繁荣的时候大多数人喝汤也聊以自慰,衰退的时候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基本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