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长沙 > 正文

如何实现中国化?或者是“去印度化”?

2024-08-24 20:58来源:互联网 点击:

  尤其是美国,为了在亚太地区跟咱们国家扳手腕,那可是给足了印度面子,又是经济援助,又是军事合作,就差没把“小弟,以后跟着我混”这几个字刻在脑门上了。

  可这还没过多久,欧美国家对印度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那叫一个冷淡,简直就是“翻脸比翻书还快”。之前答应的好处,现在也开始各种找借口打折扣,更有甚者,直接翻脸不认人,把印度晾在一边。

  这其中最“受伤”的,莫过于印度总理莫迪了。几年前,莫迪访问欧美国家的时候,那场面,简直是众星捧月,走到哪里都是鲜花和掌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国际巨星来了。

  可现在呢?别说鲜花了,估计连个笑脸都难看到了。估计他现在心里也在嘀咕:“这西方国家,变脸也忒快了吧?难道我印度,就这么不招人待见了吗?”

  其实,欧美国家为啥会对印度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说白了,就一句话:**“你印度,不按套路出牌啊!”**

  当初,欧美国家拉拢印度,说白了就是想把印度培养成“下一个中国”,用来制衡咱们国家的发展。可印度倒好,仗着自己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非但不甘心当西方国家的“棋子”,反而还想在国际舞台上跟欧美国家平起平坐。

  尤其是在俄乌冲突这件事上,印度的表现更是让欧美国家大跌眼镜。本来,欧美国家想着,印度跟俄罗斯关系一向不错,这时候应该能帮着自己说几句话,至少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不能拆台吧?

  可印度倒好,非但没有按照欧美国家的剧本走,反而还趁机加大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这让欧美国家怎么能忍?

  你印度不是想发展经济吗?好,那我就给你来个“釜底抽薪”。于是乎,从去年开始,欧美国家就开始有意无意地给印度“穿小鞋”:一会儿以“人权问题”为由制裁印度企业,一会儿又以“安全风险”为借口限制印度商品出口,总之,就是变着法子给印度制造麻烦。

  这下,印度可算是尝到了“被西方国家抛弃”的滋味了。更让印度头疼的是,由于莫迪政府在吸引外资方面搞了不少“骚操作”,导致很多外企对印度市场失去了信心,纷纷选择“用脚投票”,撤离印度。这其中,就包括曾经被印度寄予厚望的富士康、福特、通用等知名企业。

  据统计,从2014年到2024年,已经有超过2700家外企撤离印度。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印度投资环境的恶劣程度。而随着外资的不断撤离,印度经济也开始出现下滑,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印度的遭遇,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案例。它告诉我们,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独立自主、走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是多么重要。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抵御住西方国家的打压,是因为我们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巨大的市场规模和高效的生产效率。这些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

  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全世界都看在眼里。尤其是过去十年,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更是突飞猛进,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偏偏有些国家,看着中国发展好了,心里就不舒服了。

  为了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这些年西方国家可是没少给中国“使绊子”。从贸易战到科技战,从政治打压到舆论抹黑,几乎无所不用其极。而“去中国化”,就是他们打压中国的一个重要策略。

  说实话,西方国家的这套“组合拳”在刚开始的时候,确实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些压力。但中国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沉着冷静地应对挑战,最终化解了危机,并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举个例子,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但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创下了历史新高。

  为什么德国企业会顶着压力也要加大对华投资?说白了,还是因为中国市场对他们太重要了。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高效的生产效率,而且还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这些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替代的。

  除了德国之外,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也都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让他们放弃中国市场,简直比登天还难。

  所以说,“去中国化”不仅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西方国家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遏制中国的发展,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尤其是莫迪上台之后,印度更是加大了对外交往的力度,积极向欧美国家示好,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而欧美国家,为了拉拢印度,也是不遗余力,各种“画大饼”,“开空头支票”。

  为了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莫迪政府也是“雄心勃勃”,提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梦想着把印度打造成“下一个世界工厂”。

  比如,为了吸引苹果公司将生产线转移到印度,印度政府不仅提供了巨额的税收优惠,还承诺帮助苹果公司解决土地、电力等问题。

  在莫迪政府的“热情招商”之下,不少外企,尤其是手机制造企业,还真就被印度市场“画的饼”给迷住了,纷纷跑到印度投资建厂。

  于是乎,从2014年开始,陆陆续续有外企开始撤离印度。 到了2024年,已经有超过2700家外企从印度撤离,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印两国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与此同时,两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自的挑战。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应该加强合作,携手应对挑战,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力量。

  2024年08月08日 人民网 国际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24-08-22 金融界 又一跨国巨头倒在印度!法院裁决汉堡王是一个印度品牌,vivo、小米等多家中企也曾中招2024-04-30 金融界 莫迪这十年:印度GDP跃升至全球第五,国内青年失业率高企

编辑:admin 作者:admin
  • Tag:
------分隔线----------------------------
推广信息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