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长沙 > 正文

有关蠕动之城怎么打会造成什么影响?

2023-02-24 19:33来源:互联网 点击: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纵观整个日本史,以残暴不仁而出名的天皇中,日本武烈天皇绝对占据了一个非常微妙的位置,他以一种近乎稚子的残酷闻名于世,商朝纣王的酒池肉林和他一比都是小巫见大巫了。人们很难相信这样年轻的孩子会犯下令人震惊的罪孽。

  于是人们将他英年早逝的结局做了最讽刺的回答——上天都不愿他继续以玩乐的性质玩弄生命、漠视生命。而今人的求真欲,令他的死亡再次众说纷纭,这难道真的是遭天谴吗?

  日本武烈天皇是日本第二十五代天皇,他在公元498年出生于日本的大和地区,是仁贤天皇的第六子,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注定了位高的家族必然纠纷更多,生于天皇家,权利更迭交替只会更加的残酷和激烈。

  按理说,长幼有序,作为仁贤天皇的第六子想要登临皇位其实是比较不太现实的事情。但是就是这么戏剧化,众皇子们为了那至高无上之位,奋力争夺,最终纷纷殒命。这场自相残杀落下帷幕,只有独活的武烈渔翁得利,于是年仅9岁便登基成为天皇。

  据历史记载,日本武烈天皇在9岁登基后所颁布的第一条命令就是迎娶自己的亲生母亲春日大娘为妻,并聘为后,这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罕见事件,是违背了道德人伦之事。同时,在众人皆反对时,武烈天皇对此怀有平息之意的举措竟是将母亲的名字改为春日娘子。

  其实今人不难看出这种情结带着戏弄性的决定,如此轻易又如此坚定,恰似一个稚子对于事物的偏执和强求。

  除此之外,关于日本武烈天皇性格的描述也多种多样。一些历史记录表明他是一个残暴和暴虐的统治者,喜欢施虐待人,甚至会杀死自己的臣民。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料想一个年仅九岁,或者十来岁的少年能有这么残暴的手段?

  《桓武平氏卷》说到,武烈天皇曾经为了惩罚一个他不喜欢的官员,将其绑在竹竿上,用火烤烤他的脚底,直到官员忍受不了去世。

  而《古事记》虽是作为记录日本古代传说的着作,但也收录了一些有关武烈天皇性情恶劣的事迹——武烈天皇曾经将一只狗放在一位贵族的饭菜中,然后在贵族吃了之后,公开嘲笑他。

  同时《日本三代実録》中也提到了日本武烈天皇的一些残忍行为。据记载,武烈天皇曾经用火烧死了一些与他不和的贵族,包括他的叔父。

  其实至此,人们最多称其是暴君,行事过于顽劣,到底没有全盘伤及生命,可能有诱因之称,但还算是人们接受范围内的暴君,到底不过是稚子。可是接下来引申的历史轶事,便称得上骇人听闻一词。

  触目惊心的文字跃然纸上,那个秋天,这个少年因为好奇于孩子在母亲体内是如何生长、何种状态,便要剖腹观察。

  源自于少年的一时兴起,数位孕妇惨遭噩梦,就此亡命。没有人敢阻止一位少年天皇的命令,此等残忍之事,于他而言不过是一言令下,不过是理所应当。最让人心寒的大概就是他这样的态度吧。

  好奇心的驱使,他下令让身边的人拔掉了农夫的所有指甲让其继续挖红薯,他的行为带着一种天真的残酷。后来为了满足私欲,更是修建巨型池塘,进行“捕鱼活动”。

  “八年春三月,使女裸形,坐平板上,牵马就前游牝。观女不净,沾湿者杀,不湿者没为官婢,以此为乐。”

  很难想象一个小小少年郎,竟然会做出这样的残暴之举。人们深究其因,不过是辗转一句,幼年时期,对于仁贤天皇的耳濡目染。

  事实上,他的父亲在位之时便也是荒淫无度的昏君,身传言教之下,少年自然得不到正常人格的形成,而是日复一日变得偏执纨绔,再加上小小年纪便登临帝位,位高权重无人能左,使其性格越发偏执残暴。

  这样残暴的君王却年仅18便离世了,人们对此深有讨论。事实上,关于日本武烈天皇为何18岁逝世的原因,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

  首先,根据《日本书纪》记载,日本武烈天皇在年轻时就身体虚弱,患有一些疾病,例如夜盲、口疮等。这些疾病可能是他在18岁时逝世的原因之一。

  毕竟小病的累积,积少成多也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负担。而据《日本书纪》的记载,武烈天皇在他逝世前的数月里身体一直很虚弱,他的祖母也为他祈祷和求助神明,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其次,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日本武烈天皇的性格暴戾,行为残忍,经常想要施行酷刑。在他统治期间,曾经发生过一些政治事件,例如残杀一位大臣等,这些事件可能引起了臣民的反感和不满。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他的残忍和暴戾可能导致了臣民对他的不满和反抗,甚至可能有人对他进行了暗杀。

  此外,也有一些传说和传统的说法,例如,日本武烈天皇娶亲娘,这可能被视为一种天罚或诅咒,导致他在18岁时逝世。但是这些传说和传统的说法并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

  试想,一个九岁乃至十来岁的少年郎在沾染那么多生命后仍觉得不过寻常,拍手称好。若是他未经教化,不懂世事,也不应当蔑视生命,这难道真的是人之初,性本恶吗?

  在古代,有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在中国,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在古代日本,也有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讨论。

  在日本的宗教和哲学中,通常认为人性本善。例如,在日本的神道教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性的正面品质,如勇气、诚实、慈爱等。

  对于这个问题,甚至历史上的各种文化和宗教都有自己的看法——基督教认为人性本恶,但是通过信仰和教育可以使人回归到善良和正义;而佛教则认为人性本空,没有本质上的好坏之分,只是因为种种因缘和业力造成了善恶之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在《论幸福》中也提到了后天教育对于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幸福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来获得的。

  在武烈天皇所受的后天教育中,绝对有向善的培养,在日本的儒家思想中,孔子的“性善论”也有很大的影响。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下,容易受到贪婪、自私、虚荣等恶习的侵蚀。

  在以性本善的国家,做出这样恶劣的事情,其真凶直指武烈天皇的幼年时期影响他至深的父亲。所以不难看出来,最后的因果印证在了武烈天皇身上。

  史学家不断探寻历史真相,去拨开迷雾探求历史的真面貌的原因大概就是可以“以史为镜”,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古人的智慧和历史发展进程的魅力,人们从短短几百年横跨一个时代,从茹毛饮血到蒸汽朋克。

  同时也在告诫我们,那所谓人性的“二元性”,即人性同时存在着善恶之别,这是需要通过教育、修行和道德规范的引导来发掘和弘扬人性的善良品质,遏制和抵制人性的恶劣品质。

  人类是一种不断进步不断突破不断改变的生物,天性尚未定,这才显得后天的环境和培养的重要性。故而在面对手握权利之时,可以克制自己的贪婪自满不知节制,可以至少不成为坏人。

编辑:admin 作者:admin
  • Tag:
------分隔线----------------------------
推广信息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