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打到19个兵团的司令员个个是响当当的大人物,战功累累,授衔时基本都得了大将或者上将的头衔。但程子华,这位能跟徐海东齐名的红军老将,却成了一个例外。1955年授衔,他不仅没进“全明星阵容”,甚至连预备役军衔都没捞着。当时坊间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说是因为毛主席对他“打密云”的批评。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喜欢拿电影《大决战》来说事,觉得程子华在平津战役时“自作主张”,打了密云,破坏了毛主席的部署,导致傅作义察觉后提前撤退。问题是,这事儿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事实恰恰相反。程子华虽然打了密云,但从他兵团的作战安排来看,完全是有备而来一边派一个纵队打密云,另一边另一个纵队继续向西推进,最终还是成功堵住了傅作义的退路,把他的35军包了饺子。这仗不仅没坏事,反而让密云成为平津战役中解放军的一个重要据点。更重要的是,毛主席当时并没有因此迁怒程子华,还在战后让他担任北平警备司令员。一个被严厉批评的人,怎么可能接手这么重要的职务?电影里那些艺术加工的情节,线年“不救中央红军”的“黑锅”
还有人翻旧账,说程子华1935年没去接应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导致红十五军团被人怀疑有“私心”。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其实很简单当时程子华和徐海东正在陕甘根据地打得风生水起,突然发现了国民党军的一份文件,说中央红军到了甘肃天水。程子华不傻,他很快判断这文件是一个月前的,中央红军早就不在天水了,现在赶过去就是白跑一趟,还可能把根据地的防线给弄空。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中央红军后来顺利北上,没遭受多大损失。这事儿当时也被内部讨论过,程子华后来还专门解释了决策的依据,毛主席也没有追究。但问题是,这种“历史疑点”容易被人拿来做文章,尤其是在延安整风和授衔时,多少会留下点“历史印象分”的扣分。
程子华最“致命”的因素,其实跟战争没多大关系,而是他1950年就调去了地方工作,先是山西省委书记,后来又去了全国供销总社。这在当时是个普遍现象,很多战将为了新中国建设,都被调去地方或其他重要部门工作,比如刘亚楼去了空军,萧劲光去了海军。但问题是,1955年授衔的时候,有一个潜规则转地方工作的干部,原则上不授军衔。这是为了避免军政不分、地方工作和军队事务混淆。程子华当年虽然在军队的地位很高,但转地方后,他就不再参与军队的任何事务了。罗荣桓当时还提议给他授个预备役大将军衔,可最后因为各种原因,也没能落实。
程子华的“失意”,说白了,并不是因为打密云惹毛了毛主席,也不是因为历史上有什么不可饶恕的“污点”。真正的原因,是他转地方工作太早,赶上了当时授衔的规则限制。程子华确实是个遗憾,但这遗憾,是时代和制度的产物,而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志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