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征兵季,看着各地欢送新兵入伍的新闻,我不禁又想起了自己的新兵岁月。虽然已过去30多年,但那座苏北军营至今让我时时忆起……
1991年12月10日,我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初到连队的第二天上午,班长安排我们整理行李、给家里写信报平安,然后就是学习迭被子和大衣。迭被子间隙,班长简要给我们介绍了连队情况。这才得知,我们所在团是着名的“百将团”,诞生于1927年黄麻起义;我们连是一营三连,有个很响亮的称呼“红三连”。看着我们似懂非懂的样子,班长自豪地说:“这么和你们说吧,参加上级军事比武,只要三连在,很少有让其他连队争第一的份儿。”顿了顿,班长又说道:“你们新兵分到三连,并不代表下连后能分到三连。下连时能留下一多半就不错了。能不能留下,就看你们新训期间的表现了。”听了班长的话,大家顿时感到一阵莫名的激动,赶忙把写完的家信又拿出来,补充上这一段,告诉父母自己分到了一个好连队。
下午,新训开始。大家很快就切身感受到标杆连队的“魅力”了:站军姿,其他连队一般半小时,我们是一小时起步;跑步,其他连队3公里,我们前两天3公里,第三、第四天4公里,后面就是5公里了;体能训练,其他连队俯卧撑、仰卧起坐、下蹲起立、蛙跳等各30个一组,每晚5组,我们是各50个一组,每晚5组;其他课目如单双杠、投弹训练等,我们的训练量基本也是其他连队的两倍。每晚就寝时,大家累得头挨着枕头就会睡着。
新兵正式下连那天,宣布下连名单时,大家心情忐忑,生怕自己没能留下。好不容易听到自己姓名时,我顿时长舒了口气,暗自庆幸自己真正成为“红三连”的一员。
下连第二天,连队指导员带领我们参观了位于营部的“红三连”连队荣誉室。从图文并茂的展板和镌刻岁月痕迹的陈列实物中,我们对“红三连”的历史和荣誉有了更多了解。“红三连”是诞生于1927年黄麻起义的红军连队,是我军最早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的连队之一。当年长征过草地时,连队党支部委员、副连长李玉胜主动将全团失散的28名伤病员收拢起来,成立临时党支部,带领大家历经艰险走出草地,形成了“铁心跟党走、一步不掉队”的“草地党支部”精神;连队先后被上级授予“支部是连队堡垒”“模范党支部”荣誉称号。参观完连队荣誉室,大家心潮澎湃,既为自己成为“红三连”的新一代传人感到骄傲自豪,也对传承红色基因、再创连队辉煌感到重任在肩。
正式下连后,训练任务更加繁重。单双杠、步兵战术、400米障碍跑……难度和强度越来越大。此外,每天还有雷打不动的5公里越野和体能训练,逢周六还会有10公里越野。为了充分利用点滴时间训练,每晚的《新闻联播》,我们都是采用单腿跪姿的冲锋枪二练习姿势观看,基本等不到播“国际新闻”,大家的右腿就已跪得发麻。
面对艰苦的训练,新兵们感到吃不消。私下有个别新兵抱怨,甚至还偷偷向老兵打听,训练成绩不好是否能调到炊事班。他们想当然地以为炊事班会相对轻松。
那次武装5公里越野,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不仅连队干部、老兵全员参加,而且大部分成绩优秀,连炊事班的老兵背着行军锅居然都跑在我们新兵前面。跑完5公里,指导员在集合讲话时说:“最近一些新同志打听想进炊事班,今天大家看到了吧,想进炊事班,训练首先要过关。哪天你背着行军锅跑5公里也能跑进优秀,再想进炊事班的事。在三连任何一个岗位上,军事都必须过硬!”
在三连,无论干部还是战士,军事过硬真不是吹的。记得连队首次组织老兵400米障碍摸底,当时是刚从100米障碍改为400米障碍,老兵们一时还不适应,及格人数不足一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连长也没跑及格。
面对摸底结果,连长毫不掩饰,说话干脆利落:“这次我没跑及格,感觉关键不在体能而在于技巧。下一步,我首先带着排长、班长们一起练,我就不信跑不到优秀!”
从那以后,大家经常看见连长带着排长、班长们在障碍场奔跑,就连中午也常常加练。两周后,连队组织第二次摸底,连长第一个跑,结果比优秀还快了3秒。看着连长快意的笑容,我才真正明白了班长常讲的一句话:“在三连,环境会逼着你练,训练成绩你想不优秀都很难。”
后来,我被连队推荐参加全师卫生员培训,因结业时成绩较好被分配到师医院,从此离开了“红三连”。但“红三连”传承不息的“草地党支部”精神和“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集体荣誉感,始终流淌在我的血脉中,激励着我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陪伴了我后来近30年的军旅生涯,成为我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