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一首耳熟能详的《我為祖国献石油》,於1964年诞生在黑龙江大庆油田。
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在亙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鐫刻在伟大祖国的歷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庆油田歷史陈列馆是国内第一座石油工业题材原址性纪念馆,其前身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中心,编号“二号院”。这裡曾见証了一个名為“大庆”的奇跡,也讲述着这座石油之城“為祖国献石油”跨越六十五载的诺言。
质地為砂岩,直径5厘米,长9厘米,重量177.64克。这是一块取自鬆辽盆地千米地下的圆柱状岩石样品,名為“岩心”。大庆油田的故事,恰要从这块岩心说起。
“眼前的这块岩心,就是大庆油田发现井——鬆基三井的岩心,大庆油田直接见証物。”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细细看去,曾经的篳路蓝缕就在眼前。
外国专家曾断言,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是陆相地层,绝不可能存在具有工业开採价值的油田,这让石油地质工作者心中憋着一口气。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石油缺口近六成,因為缺油,公交车以煤气作动力,背着大大的“煤气包”。
钻到地下约1461米时,地质人员发现,岩心样本含油显示层厚达3.15米,从中取出的油砂棕黄,含油饱满且气味浓烈。这意味着,井下存在较好的油层。
当年9月26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歷史的指针指向下午4时。8毫米的油嘴开井后,油流大量喷出。出油了!经测试,鬆基三井原油日產量13.02吨。
一张《全国支援大庆石油会战队伍情况》表格,记录了从各地抽调到大庆支援的人员构成:玉门石油管理局2000余人,科学研究、设计机关、石油院校2000余人,沉阳军区1.5万人,南京军区1万人……皆為“精兵强将”。
一幅《会师大庆》油画,还原了石油大会战在即的歷史原貌。1960年,萨尔图火车站前,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会战大军在沼泽、盐硷滩上开啟了奇跡的新篇章。
一个微缩场景,展现了1960年6月1日“首车原油外运”的线吨原油的油罐列车缓缓驶出油库。正是从这一天起,“工业血液”从大庆源源不断地向新中国输送。
60年后的2023年,大庆油田成功跨越原油累產25亿吨的歷史性裡程碑。2024年上半年,原油產量再超计划20万吨。
“‘二号院’是大庆石油会战的起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裡程碑。很多石油人说,这裡是石油梦想开啟的地方。”大庆油田歷史陈列馆馆长关颖说,如今,大庆走过了超一个甲子的光辉歷程。一代代大庆石油人用拳拳报国心、錚錚强国志挺起了共和国石油工业的脊梁,创造了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一个个奇跡。
“迎面闯进我们眼底的,是高耸入云的钻塔,一座座巨大的储油罐,一列列飞驰而去的运油列车,一排排架空电线,和星罗棋布的油井。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现代化石油企业的壮丽图景……”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长期处於保密状态的大庆油田,第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大庆精神、大庆经验……大庆的名字鼓舞了一代代人。在“艰苦创业,光辉歷程”展线上,参观者能真切感受到大庆人“為祖国献石油”的付出——
缺衣怎麼办?缝补厂女工们把旧工服收回洗净,把旧棉花弹好絮上,再配上新布面。“两旧一新”,一套石油人穿的“杠杠服”被这样“拼”成。
缺房怎麼办?石油工人卷起袖子,动手挖土、打夯。120天,全油田建成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用土作原料修筑的房子),保証了石油大会战的进行。
一个手拉钻,一根木条,一把L形拐尺。“这就是盖‘干打垒’的木工用具,馆藏国家一级文物。从这3件工具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老一辈石油人為油田建设付出青春与热血的豪迈深情。”大庆油田歷史陈列馆馆藏研究室主任田卓介绍。
“看到这些‘干打垒’工具,再看到復原后的火炕土墙,很难想象当年的老会战们是如何用那麼简陋的工具,在荒原上盖出了一座座‘干打垒’。他们风吹日晒、爬冰卧雪……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来自北京的参观者崔嘉铭说。
一辆重达5.1吨的贝乌—40型钻机绞车,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在钻井復原场景下,它依然显出十足的英雄气概。这是“铁人”王进喜带领的1205钻井队在大庆打下第一口油井“萨55井”时,“人拉肩扛”来的钻井主机原件。它见証了王进喜首创5天零4小时打完第一口井的纪录。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的铁人王进喜,将一生献给了祖国石油工业。
2023年,大庆油田对8名来自钻探、採油、科研、海外项目等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新时代铁人式标兵”进行命名表彰。
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鐫刻在伟大祖国的歷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党百年之际,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被纳入中国共產党人精神谱系。
“讲述大庆油田的故事,不仅是对光荣歷史的回望,更是对精神传承的弘扬。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发展故事,让参观者更实在地感受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时代内涵。”大庆油田歷史陈列馆宣教部负责人宋瑋说。
走进红色质朴的“二号院”,一条青铜铺就的“大庆之路”从室外一路通向馆内。青铜路上雕刻着一串串年份数字,大庆油田的歷史脉络清晰可见。
一座以大庆油田发现井鬆基三井為原型的雕塑在院内静静矗立。雕塑以井口装置為主体造型,四周旋涡状的设计如一股股油流,仿佛带领人们的思绪重回那段厚重歷史。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孙笑涵跟随学校的社会实践队在大庆油田歷史陈列馆参观学习。“作為一名化学专业的学生,我本身对石油工业就很感兴趣。看完大庆油田一步一步的发展歷程,感到特别振奋。”
馆内,一扇漆面脱落、整体破旧的大门,吸引了孙笑涵的注意。為何在显眼位置放置这样一扇大门,有什麼特殊意义?
“这扇门,就是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二号院’曾使用的大门。材质為红鬆,紫红色漆面已经有所脱落。大家跟着我从这扇门前一起走过,我想,它也在提醒着我们,走好前行的路,更不能忘记来时的路。”90后讲解员王奎星是大庆本地人,做讲解员已经7年,他从师父手中传承接力棒,讲述着大庆油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走进中厅,一个鏗鏘有力、饱含深情的声音传来。“我叫张学杰,1962年从青海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电视短片《一位90岁老党员的岗位讲述》正循环播放着。“‘寧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大庆人的严实作风,不是抽象的,贯穿於大庆和铁人的平凡故事中。希望年轻一代石油人不忘艰苦奋斗,传承严实作风,把油田建设得更好。”屏幕上,张学杰说。
一年前,建党百年天安门广场庆典第62号红旗入藏大庆油田歷史陈列馆,寓意建党百年之际恰為大庆油田发现62周年。如今,这面红旗及捐赠証书正在馆内展出。
“对大庆油田而言,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大庆油田最深沉的思想根脉、最朴素的行动逻辑。”关颖说,大庆油田歷史陈列馆作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馆以来已有400余万人次走进馆中感受红色文化,汲取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
展线恍如时光隧道,一条披荆斩棘的创业路清晰可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薪火相传。岁月已远,但那些曾在此挥洒过汗水的名字,没有被遗忘。
為国出油65年从未间断。“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刻在大庆油田歷史陈列馆尾厅墙上的大字,闪烁着耀眼光芒。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