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挽救自己稀疏的头发,王女士之前尝试用了各种办法。最近,她在朋友推荐下,开始尝试两种新药,说是可以促进毛发生长,还是中成药。
可20多天时间过去了,王女士头发没有多长几根,反倒逐渐出现了恶心、食欲减退,尿色加深,眼白和皮肤也看起来黄黄的。算起来,前前后后她已经吃了近600颗小药丸。
直到高烧39℃,王女士一家人才意识到这个病来得蹊跷。到附近医院一查,转氨酶升至2000+U/L,是正常人的50多倍,总胆红素也有150+umol/L,已经是一个“小黄人”。
拿到化验报告,他们吓得赶紧来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感染科病房医生许湘飞接诊后,详细询问了病史、用药史。“我最近没吃什么药,主要在吃防脱发的药,但这个药是中成药,我朋友也在吃,应该不是它的问题。”
王女士住院期间完善了相关检查,医生们在排除其他病因所引起的肝损伤后,确诊王女士为“药物性肝损伤”。
真相浮出水面,看着王女士惊讶的表情,许医生连忙解释,“是药三分毒”, 凡是药物都有毒副作用。
肝脏是人体内药物汇集、转化、代谢的“化学加工厂”,90%的药物都需要在肝脏中进行代谢。所以,肝脏也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脏器,不恰当服用药物会导致肝脏损害。
好在王女士没有基础肝病,虽然此次肝脏损伤重,但及时停药接受保肝治疗后,恢复还是顺利的。但如果患者长期未能发现病因,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会出现肝衰竭。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许多老年人听信保健品的特殊功效,甚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在服用各式各样的保健品调理身体。
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药物也不断被滥用,人们对药物安全性问题认知不够,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
1.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应用有肝损伤的药物,如必须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合用保肝药;
5. 一些民间偏方或者中草药、保健品等没有明确提示具体成分、代谢途径及不良反应的说明书,具有很大潜在风险,应尽量避免服用,切忌病急乱投医;
6. 谨遵医嘱合理使用,不要盲目相信偏方、验方、广告等,不要跟风盲目使用中草药及其相关制剂,从根本上科学防治中草致药肝损伤的发生;
如果既往查肝功能指标均正常,近期服用过容易导致肝损伤的药物,而后出现乏力、食欲减低、皮肤泛黄、瘙痒等不适。
去医院检查肝功能发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一项或者多项指标升高至参考值上限的3倍以上时,需要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药物性肝损伤是一个排除性的诊断,需要排查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疾病、遗传代谢性肝病、感染等其他一系列的疾病。
我国是肝病大国,近年来通过预防接种、公民普及教育和规范的治疗方案,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有逐渐减缓控制的趋势,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药物性肝炎的病例数不断增加。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大多数药物在体内都要经过肝脏转化或结合作用,由脂溶性变为水溶性,然后从胆汁或尿液排出,某些药物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对肝脏有毒性的代谢产物。
药性肝损伤可发生在原来就有肝病的患者,也可发生没有肝病的健康人身上;可发生在药物超量或长期使用时,由药物直接毒性引起,也可发生在正常用量情况下,因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过敏)反应所致。
药物性肝损伤可以表现为目前所知任何类型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按病程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药物性肝损伤。
在服药后出现非常明显的肝功能异常,潜伏期短则数日,长则数月。严重者可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肝损伤急性发作时,有的患者可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乏力、胃口差、恶心、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皮肤、眼睛发黄、小便颜色加深等。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发生通常与长期服用一些特定药物有关,临床上可表现为长期、反复的肝酶轻度升高,多数患者可能并无明显的症状。
另有部分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则由一次急性肝损伤事件的慢性化转化而来,超过6-12个月肝损伤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对这部分患者,肝损伤急性发作时可能会伴随相应的非特异性症状,但转化成慢性后症状可能不明显。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包括以下几种:解热镇痛药及感冒药(如吲哚美辛、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等);镇静安眠类药物(氯丙嗪、安定等)、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癌药(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等)、中药(土三七、何首乌等)。
还要提醒大家注意,即使是维生素服用过量也会带来一些风险。正常健康人群在日常饮食外,无需额外补充维生素或微量元素,如出现一些符合缺乏某种营养成分的身体症状,首先应选择就医,听从专业指导后以药物形式进行治疗。
总之,在疾病治疗的时候务必要注意药物可能会对肝脏的影响,需要肝脏代谢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肝功能的监测。
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群,可能会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同时随着年龄增长,肝脏代谢变慢,药物在血液中停留时间增加,患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更高,尤其要引起关注。
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服药期间门诊随访,及时与医生沟通用药方案,定期监测肝功能,医生会权衡利弊调整方案,避免私自调整用药方案。
不该吃的药物、来历不明的药物、保健品等不随便吃。养成用药前读药品说明书好习惯,包括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是否曾报道过肝损伤等。
没力气、恶心、腹部不适,胃口变差等往往最早出现,还会有皮肤变黄,眼睛变黄,尿液变黄。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不特异,常常容易被当做“吃坏肚子、感冒”等而耽误及时就诊。所以,如果您周围的家人或朋友近期服用了药物之后出现上述表现,一定要提醒他及时就医检查。
最后想提醒大家,护肝最重要的还是要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千万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药物和保健品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