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郴州 > 正文

鸣(mínɡ)丰(fēnɡ)藉(jiè)什么原因?

2025-03-20 20:42来源:互联网 点击:

  今年春节假期里的非遗旅游热度空前,成为文旅市场的一大亮点。其原因之一是,今年是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各地纷纷挖掘春节非遗内涵,举办庙会、醒狮、英歌舞等年俗活动并推出扎染、木版年画、花灯制作等非遗体验活动。

  在非遗旅游成为文旅市场新宠的当下,冷静审视会发现,非遗旅游还存在不少短板,许多非遗旅游项目停留在浅层次的观赏和体验层面,缺乏对非遗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展示;而游客多是走马观花地看表演、逛展览。如刺绣、剪纸等非遗技艺展示,往往只是静态陈列,缺乏对针法、刀法技巧的深度讲解,游客难以体会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独运。这种浅层次体验很难让游客真正领略非遗魅力,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更无法转化为口碑传播。

  其次,非遗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不管是在江南水乡还是北方古镇,非遗旅游项目和景区内的剪纸、糖画、面人、香囊等商品,看上去都大同小异,缺乏地域特色和创新设计。许多地方只是简单复制成功案例,并没有深入挖掘本地独特的非遗资源,导致游客无论走到哪里,体验和收获都相差无几。所见所闻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游客的新鲜感和满意度难免降低。

  再次,非遗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发展空间受限。目前,非遗旅游主要集中在观光和购物方面,与文化创意、休闲度假等产业的融合还不够深入,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有些地方的非遗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与当地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要让非遗旅游“热”得久,需要多方努力,景区和开发方应深耕内容,挖掘本地特色非遗项目,打造独特的旅游产品,创新体验形式;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监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系统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只有这样,非遗旅游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王 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着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

编辑:admin 作者:admin
  • Tag:
------分隔线----------------------------
推广信息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