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郴州 > 正文

“守”与“创”让中秋之美代代传承

2024-09-19 08:12来源:互联网 点击:

  当代年轻人,正在过一种“很新”的中秋节。有的“数字原住民”用AI作画、直播赏月、线上团圆等方式,过一个充满创意的数字中秋;也有的“穿搭达人”身着汉服唐装,走进君子“六艺”课堂,过一个比老一辈人更“原汁原味”的复古中秋。年轻人的过节新风尚,为今年中秋佳节带来一道别致的风景。

  年轻人过节的“守”与“变”,是节俗传承与演变的缩影。从表现形式来看,坚守者与创新者选择了不同的过节方式,让节日更加多元: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在传统服饰、传统技艺中找到节日共鸣,把节日过得很精致。喜爱流行文化的年轻人,用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对传统习俗进行“再加工”,把节日过得更时髦。但从精神内核来看,无论是坚守者还是创新者,过的依然是同一个中秋:数字技术加持下的中秋,主题仍是团圆和赏月。今天的年轻人,抬头望着一轮皓月时,脑海中浮现的诗词歌赋,感受到的文化意境,与一代代中国人感受到的仍能隔空呼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传统节日作为串联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纽带,无论何时都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寄托。

  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不仅在精神内核上保持一致,具体实践起来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精美的唐装汉服,靠数字技术设计制作完成。传统文化课堂,摒弃了带有历史局限性的内容,用现代视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今天的年轻人就算打扮得再复古,也呈现不出传统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状态,传统服饰包裹着的,是与新思想、新技术同频共振的灵魂。反过来说,即便再强调创新,甚至主张“爆改”中秋的年轻人,依然在用自己的创意丰富中秋节的主题,过的还是传统的中秋佳节。正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节的古今变化,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出一种传承的力与美。

  我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赓续不断,之所以能够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总是能够因时而变,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创造。传统节日既是“过去式”,也是“进行时”,传统节日的传承并不意味着照搬旧俗和墨守成规,而要适应新时代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在保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年轻人热衷于过“新中秋”也启示我们,遵循传统节日的发展规律,发挥广大民众的聪明才智,不断丰富其习俗活动和文化内涵,传统节日将绽放出时代新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丰富传统文化节日习俗,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守正创新的接力棒,迟早要交到年轻人手中。对年轻人而言,无论是“守”还是“变”,体现的都是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热爱。“守”住节日的身份认同、文化自信,“变”出节日的潮流更新、与时俱进,传统节日将在“守”与“变”中传承创新,羽化出更加鲜活的集体记忆。(袁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编辑:admin 作者:admin
  • Tag:
------分隔线----------------------------
推广信息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