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整限购 委员们建议有条件、分区域地试点放松限购。 远郊地区外地户籍购房从5年社保缩短到2年。工作单位在远郊的,原则上可于工作单位所在区域增加1套房资格。 二、放松限贷 简单来说就是在贷款还清前提下,实行认房不认贷。 委员们认为首套房应该回归只认套数,只要是唯一住房就应该有首套房信贷政策。 三、放松限售 在10万一平米以上的高端住宅,保持限售基础上,全面取消其他新房限售,加快二手房流动性激活市场。 四、调整限价 10万一平米以上的高端住宅限价放松,同时增加额外税费。已经设置房地联动成交价的土地,酌情适度逐步放开限价。 未来出让的含宅土地,不设置房地联动价,按市场发展规律浮动价格。
首先是限购调整,众所周知目前流动性最好的二手房是上海五大核心区的老破小,尤其是带有第一梯队学区的房子最好卖。
其次是限贷,说实话目前上海各大银行的房贷额度比较充足,从认房又认贷转变为只认首套房,就又释放了一小波购买力。
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豪宅已经是一种保值资产了,上海在此前的一轮封闭放开后,优质豪宅迎来了一波换手,成交非常火热。
克而瑞上海统计显示,1月5日到12日,上海入市7个新建项目中,鸿印里和建发华发古美华庭两项目全部售罄。
在1月12日位于静安区的鸿印里项目正式开盘选房,均价达到14.2万元/平方米,入围分达到81.4分,再现千人摇号盛况。
另一份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1月2日到8日,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35.21万平方米,环比增加38.38%。
上海链家的统计数据显示,继10月的1.65万套、11月的1.61万套低位之后,2022年12月,上海二手房成交量持续下探,当月仅成交1.2万套,环比下降23%。
有数据显示,2012-2021年期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则从106947亿元,增加至211271.54亿。
仔细观察会发现,上面几个城市或多或少,曾经出现在全国卖地排行榜的前几名,有的吃到了房地产上行周期的一大波红利。
假设新房限价太死,那么房企造楼的利润就降低,没有动力去投资买地,政府拿不到更多的土地收入,应对不了庞大的开支。
如果新房限价宽松甚至放开,那么开发商就会无视二手房价格,尽量把房子往高端、改善等方面去建造,毕竟居民都想要住更优质的房子。
放开限价的坏处是,居民就看到房价像脱缰野马一样越来越高,似乎靠收入永远买不到想要的房子,政府尽管拿到了土地收入,却失去了更多的潜在人口流入和买房需求。
楼市限价也好,剩余的限购、限售、限贷也罢,几乎都是围绕着把房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并且能够以一定速度持续卖出去这个目标制定的。
在上升周期这个逻辑无法被打破,直到2021和2022两年,楼市开始震荡下行,房企还债洗牌,完美循环才被打破。
中指研究院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6日,全国330多个省市县发布宽松政策超1000条。
目前杭州萧山、余杭、临平、钱塘、富阳区都有部分街道甚至全区,享受限购放宽,杭州户籍已婚家庭可买2套,外地户口缴纳1个月社保即可买1套。
当地住建局、市委人才办印发《关于强省会人才购房实施细则》,明确45周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或者中级专业技术以上资格的人才,落户长沙后可买首套房。
数据显示,2020年下半年楼市成交迅速反弹,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商品住宅成交量均明显走高,并达到2017年以来的最高点。
进入到2022年,在行业成交规模持续收窄的背景下,在2022年2季度一线城市成交下探的趋势率先趋稳。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房企们在长三角的投资占比持续增加,到2021年底为62%,在珠三角投资占比基本保持在25%左右。
全国此前地方政府两会报告显示,各地把增长目标定在4%到6.5%之间,最高的是海南设立的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