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且是唯一可以称得上“民族英雄”的名将,因为他的主要功绩是在抵抗北方的外族进攻中建立的。
其作战水平当然是很高的,而且并不限于对外作战,在后期赵国已经无力抵抗秦国进攻时被从边疆调回与秦国作战后,在“肥之战”还大败秦军。
但是“肥之战”等李牧所赢得的一系列战争,均无法与“长平之战”相比,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末期,甚至是整个战国最为重大的战略决战。长平之战的结果,赵军固然全军覆没,约死伤45万人,秦军亦伤亡近20万,双方伤亡超过60万。战争持续了三年,三年如此规模的军队作战,在现代解决后勤都是难以想象的困难,何况是2000多年前。
双方都有当时一流的军事人才,秦国当然有白起这位战神级的“人屠“,赵括也是当时赵国顶尖的军事人才(后期史家因其失败而抹黑的记叙基本都是些道德说教)。也就是说双方要想在战争上靠小技巧取得如此大战争的胜利是几乎不可能的,只能是拼消耗。
长平之战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东西梁山之间丹河附近河谷地带。此处距离战国的首都邯郸较近,离秦国的首都略远,短期内的补给,赵国是占有优势的。但是战争持续了三年,情况又发生了些许变化,那就是秦赵两国为了这场战争已经在把最后的粮食和钱赌进战争中,要看谁的资源更多了。在公元前262年左右,秦国无论从面积、人口、物产甚至动员能力各方面来说均明显优于赵国,特别是“商鞅变法”极大的调动了人性中恶的成份,实力在三年消耗后虽然也是很困难,但比赵国的接近崩溃状态要好上不少。
特别是赵括上任时已经接近战争的尾期,赵王以及国内的重臣们的想法其实并不全是赵括比廉颇要强多少,而是必须要由首都去一位新的重量级“特派员”,要求赵军马上决战,因为拖的结果就是赵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崩溃。所以赵括的选项中就根本没有廉颇的防守为主的选项,因为还要防守就不会派他去战场了。
赵括上任后的一系列看似失误的操作,其实就是事先在首都商量好的既定战略的实施,他真正的失误并不特别严重。
如果战争由廉颇继续领导,或者说换成后期史家的描述中更强的李牧来的话,结果仍然会一样。后勤马上就要断炊的军队,所报效的国家可能马上就要崩溃,除了马上决战赌一把,另无选择。赌的结果不会有太多区别。如果继续守,可能赵国的结果还要更惨一些,但可能不会发生40万人被屠杀的惨剧。
注意几十万人三年住在比较接近的地方,没有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古代,大规模爆发消化道的传染病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爆发其他传染病的可能也有。这一点刚过世的史学大家威廉·麦克尼尔的相关分析中就反复提到,很多大规模战争的影响因素可能都与传染病直接或间接相关。只是长平之战中在这方面肯定是没有相关史书记载的。
出生的史学家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责任全部歪曲到个人道德上,任何事情都以“道德是最强武器”这个思路来分析,原因多半就是比较离谱的。除了赵括,这类的倒霉蛋还有杨广、商纣王等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