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岳阳 > 正文

八万岗位空缺内地人开始涌入香港

2023-12-29 13:55来源:互联网 点击:

  今年十月底,香港特区政府新一份《施政报告》公布后,在香港大学读研的张琪频频听到同学如此鼓励她留下。

  扩充“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计划”)合资格大学名单、人才置业“先免后征”、成立人才服务办公室……半年来,来港、留港条件屡屡放宽,一再强调港府要人的决心。

  与政府抢人相呼应的,是逐渐兴旺的香港人才市场。2023年,香港失业率逐渐降至2.8%,回落至五年来的最低水平,作为主要劳动年龄中失业率最高的20-29岁年龄段,在2023年第二季度亦降至5.5%,接近2019年同期的5.2%。

  今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香港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中表示,截至今年9月,各项输入人才计划收到约16万宗申请,其中超10万宗获批;“高才通计划”收到超5万宗申请,其中约3.9万宗获批。

  “缺人”之声如此急切,人才回应如此热烈,但在热闹之下,香港以金融为主的发展模式、种种隐形生活成本,仍给逐梦者带去压力。

  新东方年度留学白皮书数据显示,近年硕博留学香港的意向逐渐攀升,一转2019年以来的低潮,香港如今成为仅次于英美的留学目的地。

  多位受访者告诉盐财经,在考虑留学去向时,香港因其兼享国际化环境和更低的学业成本,成为短期自我提升的首选。

  起初,留学是人才赴港的一个跳板,而在与香港进一步打交道的过程中,它的活力和包容给来港的学子带来了更多触动。

  研究生毕业后,张琪已工作两年有余。在发现自己的发展渐渐与公司发展不符时,她希望通过升学打开另一扇门。

  在内地升学考试人数激增的背景下,张琪发现,双非本科学历成为她难以跨越的一道坎。此外,即使毕业后找工作,严苛的社会时钟也限制着她。

  由于MPA项目更注重申请人的社会经验,提倡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张琪热爱挑战的性格,让她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并在众多高学历背景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当年唯一的面向大陆录取名额。

  这份务实也贯穿到日后的学习中。来香港读研的学生发现,学习不只发生在课堂上。生活中多元的交往背景,让许多书本上的观念变得鲜活。

  张琪发现,由于许多教授都有在单位或企业中的工作经验,讲课时,他们的课堂总是围绕着具体的事物展开。除张琪外,修读港大MPA的多为香港在职公务员。

  曾在香港读研的邱阳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教授曾邀请美国前驻华大使给学生上课,当你和一个真正做外交工作的人交谈,你会真切感受到,为什么某件事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同的人会这样想。”

  近三年,香港高校非本地生数额逐年增长。香港自资专上教育委员会统计显示,2022-2023学年,香港高校非本地生达63200人,比上一学年增加9300人。人数增长背后,是香港主动增加学额,打造区域教育枢纽的展望。

  香港大学MPA项目副总监王晓琦表示,香港是一个仅有七百多万人口的小市场,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希望和内地产生更多连接,以培养更多与国际规则接轨,也与国内市场接轨的复合人才。

  以她所在的MPA项目为例,2023年11月,港大启动了该项目第一次正式面向内地学生的招生。王晓琦介绍,为更契合内地学生需要,港大MPA项目与北京大学、国家行政学院达成合作,日后来港学习的内地学生,亦能参与北大或国家行政学院的相关课程。

  2022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布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宣布“优才计划”不限量,一举打响港府“抢人”先声。

  所谓“优才计划”,即“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简称。作为人才获取香港身份的主要途径,优才计划从刚推出时的每年1000个配额,放宽至2021年2000个配额、2022年4000个配额。直至2023年配额限制取消,人才进入香港寻觅发展的希望节节拔高。

  除优才计划额度放宽外,2022年年底,港府新推出手续更少的高才通计划,进一步表明了抢人诚意。

  只需满足一定收入水平,或学业水平及工作年限,即可申请高才通计划。申请成功者,可在香港逗留两年,而不受其他逗留条件限制。

  甫一推出,高才通计划便在内地引起一场舆论热潮,其中b、c类申请者需满足的“获合资格大学颁授学士学位”条件,被戏称为“重新定义C9”。

  这番讨论虽是戏言,但其热度也侧面反映了高学历群体对香港的关注热情。据香港入境事务处数据,高才通计划在2022年12月28日开放实施后,4天内便通过该计划签发875份签证、入境许可证。

  今年10月26日,高才通计划申请条件再度放宽,港府宣布从11月1日起新增8间合资格大学,全球合资格大学增至184间,原本9间顶尖内地学校增加至12间。

  人才来港标准放宽,但如何让他们线年《施政报告》中,港府再度推出两招,减少外来人员在当地工作及置业的限制,为人才先来港体验创造了更宽松的条件。

  一方面,港府着力吸引更多非本地学生来港升学与体验。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打造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即国际高等教育枢纽),在2024-2025学年提高八所受政府资助高校的非本地生限额。

  此外,从2023年11月起,在香港读书的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可以在当地参与兼职工作。相关政府发言人表示,“有关试行安排可让这些学生就学期间有更大空间寻找工作,增进他们对在港工作的亲身体验和认识,提升他们毕业后留港发展的意欲。”

  但根据2023年《施政报告》,从10月新政发布起,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从价印花税均减半,缩减为7.5%,大大降低购房者负担。

  此外,合资格外来人才在未拿到永居身份时购房,可以先免缴买家印花税,若后期没有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再进行补缴。

  从增加非本地生在港的数量与时长,到放宽中高端人才准入条件,港府展现出其广纳贤才的气度。“它想让你留下来。”张琪说。

  当前,香港劳动力人口数据呈现老龄化趋势。据《香港青年发展蓝图》,香港12-39岁的青年占全港人口百分比逐年下降,由2011年的三成七跌至2021年的三成,2021年15-39岁青年劳动人口占全港劳动人口39%,相比十年前降低6.5%。

  与下降的青年劳动人占比相对的,是逐渐走高的职位空缺数。据统计处数据显示,2023年6月,香港有8.15万个职位空缺,同比增长30.3%。“招工难”成为企业日常。

  近十年,香港25-39岁青年与父母同住比率持续上升,由2011年的45.7%上升至2021年的52.7%。

  2021年,公共行政、教育等相对稳定的行业成为吸纳香港青年工作人口最多的行业,青年从业人口占总青年工作人口的23%。此外,金融、进出口、地产等香港传统支柱行业,也是吸纳青年就业的主力。

  以香港四大主要产业之一的旅游业为例,2021年,受疫情这一意外冲击影响,香港旅游业增加值由2018年1205亿港元骤降至23亿港元,仅占本地生产总值0.1%。

  此外,金融服务业亦要抵御多方风险。根据毕马威中国今年10月发布的《香港IPO市场:2023年前三季度摘要》显示,香港2023年前三季IPO仅有44宗,集资额246亿港币,比上一年同期减少65%,香港交易所跌出全球前五。

  被誉为世界经济晴雨表的香港市场,苦制造业空心化久矣。其亟需发展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以稳定其经济发展步伐。

  2015年,香港便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希望引进和支持以新技术和智能生产为基础的高增值制造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成为香港新的工业发展锚点。

  这并不是香港首次转型尝试,但房地产带来的挤出效应、缺乏科技创新生态、缺少制造业集群,导致人才大多流向更成熟的传统行业,也让香港在每次风口上,都仅充当港口角色。

  为支持本地制造业发展,香港2023-2024年度财政预算中,拨出100亿港元重金支持产学研结合。在总体预算比上一年下降的情况下,港府设立 “产学研1+计划”,资助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团队、大学及业界。

  香港科技园公司CEO黄克强曾在采访中表示,“香港有能力也有条件推动创新科技,这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要做的。”

  在多重政策的刺激下,2023-2025年每年至少引进3.5万名人才的目标,今年早已达标。答媒体问时,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表示,“我们希望继续努力,越多人才来香港,对香港的发展越有利。”

  当前看来,香港进可攻、退可守的区域条件,以及长期不饱和的就业,使其成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市场。但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来自各方的人们聚集在此处,希望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市场中,碰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机会。

  “在这边,每个人都和你说,留下来。”积极的氛围让她开始考虑留在香港就业。张琪说,这是很朴素的逻辑。“当它喜欢你的时候,你就会喜欢它。”

编辑:admin 作者:admin
  • Tag:
------分隔线----------------------------
推广信息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