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岳阳 > 正文

恋上虚拟人治好了我的「社恐」?

2022-09-19 08:50来源:互联网 点击:

  这并非是针对下头“渣男”的负面评价,而可能是一副科技生活的未来图景。基于AI的虚拟人会自我学习、拟合情感,让你沉溺在没有压力的社交关系中。

  在科幻漫谈节目《不要回答》中,贾樟柯、许知远和李笛曾探讨过,只有人工智能才能做到对亲朋好友信息的秒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再亲密的关系也禁不住每天半夜12点的折腾。而这些不适合宣之于口又无法缄默于心的隐秘、无处排解的负面情绪、无人寄托的孤独感……或许都可以在虚拟人的陪伴中得到消解。

  据悉,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期间,将有60万个虚拟人进入老年家庭,跟随老人们的意愿,“成为”其子女、儿时玩伴、甚至是逝去的亲人,在看护老年人的同时带去情感寄托。

  2021年,我国独居人口接近1亿。虽然孤独是永恒且无解的悲伤美学,虚拟人的存在也并非要代替现实伴侣,但虚拟陪伴确实能为孤独中的人群暂排苦思。

  人类无法远离社交,但随着人类认知发展、各种不成文的“社交礼仪”带来巨大的交流压力,分享欲在各种顾虑中折戟。

  虚拟陪伴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可以定期报告老年人的生活情况;智能的看护陪伴则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有保障。

  22年中国虚拟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将虚拟人定义为广义虚拟人(Meta human)和超级自然虚拟人(AI being)两大流派。前者由CG建模、手绘方式完成虚拟人前期制作,再通过“中之人”联合动捕、面捕技术实现驱动;后者则是通过AI技术“一站式”完成虚拟人的创建、驱动、内容生成,并具备感知、表达等无需人工干预的自驱动交互能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虚拟歌手林明美就被视为虚拟人的开端,但当时还停留在手绘阶段,无论是概念还是计算机技术,都还没有实现突破。

  A-SOUL、和周杰伦同台的“虚拟邓丽君”、 献舞北京春晚的苏小妹等虚拟人层出不穷。虚拟偶像各自拥有自己的养成系成长线,商业模式越来越成熟,从演出、直播、到商业代言、见面会,都成为虚拟人变现的模式。

  国内养成系男女团推出二代三代大多以年为单位,而夏语冰6个月就能官宣其小堂妹出道。技术成熟且模式可行后的虚拟偶像培养,可能要比真人偶像更加省心。

  虚拟员工崔筱盼。虚拟专家则是在垂直领域具备相应产业知识和技能的门类,例如中国天气冯小殊、AI裁判和教练系统观君

  在《青年记者》刊发的一篇稿件中,一项人机社交对话实验的志愿者回忆,“当人和虚拟人聊天对话次数多了,(会)越聊越智能。聊得越多,对人越了解,越聊越有情商,这种高情商感觉人都无法达到。”

  比如Akihiko Kondo就曾称自己因为在职业上受到不少欺压,而陷入对社交的排斥与恐惧之中,与初音未来的婚姻则让他拥有了精神寄托。

  杜伦大学的伊森·尼克拉斯(Ihssen Niklas)和瓦兹利·迈克尔(Wadsley Michael)在杂志《成瘾行为》(Addictive Behaviors)上发表的论文曾指出,“天天刷社交软件的人,可能根本不喜欢社交app。”

  当虚拟人越来越像人了,如果被有心人操纵,合成亲友声音,通过电话进行非法诈骗怎么办?在60万个虚拟人进入老人家庭之后,他们扮演的“家人角色”是否又会带来一定伦理问题?

编辑:admin 作者:admin
  • Tag:
------分隔线----------------------------
推广信息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