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邵阳 > 正文

不缺订单的SU7还没能重新定义小米

2024-06-10 15:34来源:互联网 点击:

  5 月 23 日,雷军发微博称,6 月至少要交付 1 万辆小米 SU7 ——如该目标达成,小米将成为最快实现单月交付上万的新造车选手。

  国金证券在一份研报中表示,小米 SU7 上市前,舆论与市场过度关心价格,反而忽视了小米汽车极高热度带来的品牌力,最终形成超预期演绎的局面。

  在小米 SU7 发布后第二天,林超来到上海徐家汇的一家小米门店实地调研,结果没有店员接待他,所有销售人员都带客户去试驾了。 他们告诉我,人太多了,连客户的微信都没时间回。

  在 4 月举办的小米集团十四周年纪念活动上,雷军称 小米 SU7 比想象中成功了 3 到 5 倍 。几天后,他又在微博上表示, 订单确实远超了我们最乐观的预期 。

  在小米汽车发布会后第二个交易日(4 月 2 日),小米港股股价收涨 8.97% 至 16.28 港元。林超认为,小米 SU7 发布后订单数超预期带来的乐观情绪,是股价上涨的催化剂。

  4 月 3 日,小米股价转头向下,收跌 4.42% 至 15.56 港元。在此后的 15 个交易日里,公司股价一直在 15~16 港元徘徊。

  但考虑到自 4 月下旬开始的港股技术性牛市行情,小米股价在这段时间的表现其实并不突出。技术型牛市是指不基于基本面改善,而是更多地被技术指标突破、市场情绪波动等因素推动的上涨行情,通常缺乏持久的上涨基础。

  同期(4 月 22 日至 5 月 17 日),恒生科技指数累计上涨 23%。而与小米一同被纳入港股通的另外 3 家科技互联网公司腾讯控股、美团、快手,同期涨幅分别为 25%、24%、29%。

  回调接踵而至。5 月 20 日至 6 月 5 日,小米累跌逾 10%,跌幅超过同期恒生科技指数。

  2021 年 3 月 30 日,雷军正式官宣开始造车,愿意为此 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 。官宣造车后的首个交易日,小米的股价在盘中一度翻绿,收盘时仅小幅上涨 0.59%。

  之后,市场上不时传出小米造车的新消息,但二级市场往往波澜不惊。(详见雪豹财经社《造车两年股价跌六成,小米的估值逻辑变了吗?》)

  去年国庆节后,私募基金经理刘嶙(化名)在 13~14 港元的区间对小米进行建仓。这次决策为他的基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今年 5 月,小米股价一度涨至 20.35 港元。

  小米已经开始公布汽车的月度交付量。4 月和 5 月,其交付量分别为 7058 辆和 8630 辆。

  在排除了已经实现年度盈利的理想、市值较小的零跑后,刘嶙在蔚来和小鹏之间选择了后者。相比于蔚来,小鹏与小米汽车在市场定位、车型售价上更为接近。

  截至 5 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小鹏美股市值为 78.51 亿美元。刘嶙认为,小米汽车业务的估值应当比小鹏汽车高,达到 100 亿美元。他判断的依据是, 小米将以更少的销量,获得比小鹏更好的毛利率 。

  2023 年,小鹏共计交付了 14.2 万辆汽车,毛利率为 1.5%。小米在 5 月 1 日之前,已经手握 8.8 万份大定订单,今年的汽车销量目标为 10 万辆以上(向 12 万辆冲刺),毛利率目标为 5%~10%。

  刘嶙给小米汽车的估值与高盛接近。在 5 月发布的一份研报中,高盛为小米汽车业务估值 9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700 亿元)。

  摩根士丹利更为乐观。今年以来,该行两次调高小米汽车的估值至 1200 亿元人民币,给予汽车业务 2.5 倍的市销率。

  在雪豹财经社收集整理的 18 家国内外机构发布的研报中,有 8 家机构给予小米汽车 0.75~2.5 倍的市销率。

  在一家券商机构担任汽车分析师的张磊(化名)认为,销量是今年影响小米汽车业务估值的最大变数,而产能爬坡的情况决定了小米能否将手中的订单转化为真正的销量。 如果等得太久,可能会造成用户流失。

  据小米汽车 App,目前小米汽车交付周期仍为 30 周左右。与之对比,小米 SU7 对标的特斯拉 Model 3,在国内的交付周期是 3~6 周。

  小米也意识到了问题。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上称, 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交付 。他透露,为提升产能,小米 6 月开始将从 单班制 改为 双班制 ,以此冲刺单月交付超 1 万辆的新目标。

  刘嶙则开始盘算小米汽车明年的表现。 年底,市场可能会把明年新车的预期销量考虑进来,汽车业务的估值和公司的股价可能会上一个新台阶。

  最快 3 个月之后,小米汽车将向市场释放更多财务数据。在 Q1 财报电话会上,小米管理层表示,预计从 Q2 开始,将单独公布汽车业务的收入和毛利率情况。

  汽车业务的盈利将推动估值模式向市盈率(PE)转变。市盈率由总市值除以净利润得出,通常用于对盈利稳定的企业或业务进行估值。

  高盛在一份研报中预计,小米汽车将在 2028 年实现盈亏平衡。雷军在 4 月底举办的小米投资者日上透露,汽车业务仍在亏损,年销量达到 30 万 ~40 万辆后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30 万辆的年销量不仅能让公司获得可观收入,对供应链的议价权也将增强。在造车新势力企业中,除了理想外,尚未有能够达到年销 30 万辆的公司。

  手机厂商跨界造车并非小米的创举。早在 2014 年,苹果就启动了自动驾驶汽车研发项目 Project Titan(泰坦计划)。这被视为苹果公司进入并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大胆尝试,但该计划已于今年 2 月被放弃。

  华为虽然曾官宣 不造车 ,但已经与多家汽车企业合作。华为在汽车业务上采用了标准化的零部件模式、HI 模式(Huawei Inside 模式)以及智选车模式。

  据数据研究机构 IDC,截至 2024 年 Q1,小米手机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为 14.1%,排名第三。汽车业务方面,雷军多次强调,致力于在未来 15 年至 20 年内,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制造商。

  刘嶙认为,如果小米汽车年销能达到 50 万辆,该业务估值便能达到 2000 亿港元,约为当前小米港股市值的一半。

  雷军曾在招股书中表示,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一家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但因互联网业务营收占比较低等原因,二级市场更倾向于将小米视为前者。

  在雷军的构想中,汽车是小米生态链的最后一块拼图,汽车可以帮助公司打造出从个人设备到智能家庭、智能办公,再到智能出行的全链路生态。

  去年 10 月,小米推出了澎湃 OS 系统,并宣布集团战略从 手机 ×AIoT 升级至 人车家全生态 。小米智能座舱搭载了澎湃 OS 系统,可以实现车机与手机、米家智能设备的互联,这是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基础布局。

  在刘嶙看来,小米汽车可以通过推出付费智能驾驶功能、车载娱乐系统,获取高毛利的软件收入, 这是一个类似 FSD 之于特斯拉的故事 。

  据加拿大皇家银行分析师 Tom Narayan 测算,特斯拉 FSD 业务的估值约为 2353.75 亿美元,占特斯拉总估值的 22%。美银证券认为,特斯拉 FSD 业务毛利率可能超 70%,与小米毛利率最高的互联网服务业务接近。

  汽车业务带来的软硬件收入和对小米生态拼图的补充,可能会推动资本市场重新定义小米。当然,前提是雷军要让小米汽车保持住可观的销量。

编辑:admin 作者:admin
  • Tag:
------分隔线----------------------------
推广信息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