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身份差异并没有成为学习阻碍,他不仅修完了所有学分,甚至在本科学习期间就找到了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启科研之路。
ResearchGate显示,这些年来,他一共完成了6篇数学相关的研究,其中5篇已经发表在期刊上。
以其中的《应用数学与计算》为例,这是中科院SCI二区的期刊,通常中科院分区为4个等级,按照各类期刊影响因子划分,前5%为该类1区,6%~20%为2区、21%~50%为3区,其余的为4区。
从特定领域来看,也有比较受组合数学领域认可的期刊,如《离散数学》(DM,Discrete Mathematics)。
从研究内容来看,谢炎廷有好几篇的论文方向,集中在凯莱图(Cayley graphs)中的超立方体(Hypercube)上。
这是一种可以将群可视化的工具,能清楚地显示群元素的基本作用,同时展示所有状态,在组合群论与几何群论中非常常用。
目前,凯莱图由于其构造简单、对称性高、种类多样,正受到更多图论学者重视,成为群和图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谢炎廷今年1月份刚发表在《离散数学》(Discrete Mathematics)上的一篇论文,就与此有关。
而在这几篇研究中,他还有一篇同样与凯莱图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应用数学与计算》(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上。
这篇论文目前已被引用4次,包括一些国外相关研究、以及一篇同样发表在SCI期刊《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上的论文,作者分别是湖北文理学院的副教授和教授、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
这个项目一开始,直接就搞了3年,谢炎廷从本科做到研究生,“每次写论文都要用一根手指慢慢地敲出来”。
在2018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中,谢炎廷在同级硕士研究生中的表现被答辩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处于中上水平。
同年8月,谢炎廷甚至受到了第八届全国组合数学与图论大会的邀请,并且有上台分享学术成果的资格,但由于语言表达不便就没有申请。
高中之前,他在父母帮助下在家自学各年级课程,因为难以控制身体,他往往在脑海中对题目进行理解或心算。
但谢炎廷不打算止步于初高中课程,2011年他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参加高考,希望能满足“上大学”的愿望。
不过,相较于一般考生满分750的高考,谢炎廷的“高考方式”有点特殊,在他眼里,750分的试卷满分只有280分:
然鹅,毕竟谢炎廷是和千千万万个普通高考学子一同竞争的,262分对于高考分数线而言毫无竞争力。
在得知谢炎廷的故事之后,二话不说,兰大数学系直接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前提是他只能作为旁听生,没有学籍,不能拿学位证和毕业证。
但也有网友反对这样的操作,认为允许旁听已经是学校的照顾了,再要求学位只会让这件事变成“特权”。
还有网友表示,虽然不应该打破现有规定,但如果他喜欢科研,即使没有博士学位也可以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原标题:《高考262分却发4篇SCI论文,脑瘫小伙在985高校「旁听」12年,修完本科到博士所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