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邵阳 > 正文

有关基督教讲道季凤文究竟怎样?

2023-03-14 07:13来源:互联网 点击: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在美英开始正式实施“德国第一”(也叫先欧后亚)战略之时,在东亚方面除了维持太平洋战场对日本的有限反攻之外,一个重要的战略依托,就是中国战场对日本军队的继续牵制打击,这一战略需求是关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

  随着太平洋区域防线的大体稳固,美英正式开始实施“先打败德国”计划,首先是构筑对德国盘踞的欧洲的包围圈。但是,推行这一战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东方对日作战的亚太战场。

  美英对德国进行包围的第一步就是完全占领北非地中海区域,形成美英盟军力量的连接,并彻底阻隔德日中东会师的图谋。

  “阻止轴心国进入西北非和大西洋诸岛屿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利于西半球的防卫,而且有利于英国海上交通的安全以及作为未来陆地进攻的潜在基地…在该地起作用的盟国军队的大部分必然是美国军队。”

  这说明,美国早已看准了占领北非的战略重要性。美国在1941年也准备在是年12月7日以前,占领西非濒邻大西洋的达喀尔,任务代号为“黑”,后改为“律师”。

  在这一点上,罗斯福与丘吉尔有相同的看法。1941年9月,他就支持丘吉尔关于英国在中东的军事行动,表示可以派美国大量运输舰只帮助英国,因为这不仅涉及英国在北非和中东的地位,同时也是维护供应苏联战略物资的生命线月底,德国非洲军团发动攻势,英军向东败退。特别是利比亚托布鲁克(也译图卜鲁格)的失陷,使隆美尔在获得该地良港之后进一步向东推进。美国空军紧急驰援,并在开罗设立司令部。

  6月16日,美陆军部正式签署命令,在非洲和中东设立区域指挥部,为控制这一区域做准备。中东指挥部设在开罗,中非指挥部设在英属西非的阿克拉。美国在中非还设立了陆军航空兵中非司令部,其职责是保卫中东,也保卫印度。

  在进一步确定“德国第一”的前提下,美英确定了中东作战的目标。7月15日,在给马歇尔赴英谈判的要点中,罗斯福规定:

  1942年放弃和推延准备进攻欧洲的“大锤”和“波列罗”计划,将美国运往英格兰的全部飞机中的大部分运往中东和埃及,小部分运往西南太平洋。延缓5个师到英格兰,加快5个师到中东。

  7月24日,美英军事参谋首脑伦敦会议确定实施“体育家”计划,并报告罗斯福。罗斯福马上回电,同意尽快进行北非登陆,“以挫败德国的空军集中行动”。

  联合陆海空部队进攻阿尔及利亚地中海沿岸,首先占领突尼斯,在法属摩洛哥集结力量以保证对直布罗陀海峡的控制,如需要,进入西班牙属摩洛哥。进攻日期为10月15日。

  第一,从俄国前线转移德军。第二,使德国空军转向对付美英的进击,加强盟国从直布罗陀海峡到波斯湾的地位。第三,可将经波斯湾运往苏联物资增加3倍。

  上述表明,罗斯福及其军事首脑最终将战略步骤首先放在北非是有多种考虑的,这一战略目标的选择和其后开始的行动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一个实施“先德后日”战略攻守兼备的目标选择,弥合盟国自身的战略“链”,盟国再无需为战略构架会被轴心国中间突破而困扰,同时也因首先打击中东之敌,可以建立一个分割德意日战略联系的战略地带,也为盟国各大战场战略建立连接和物资运送的枢纽基地。同时,先占北非也是扫清打击德国外围的关键地域,为欧洲会战开辟道路,还可进一步掌握地中海的主动权。

  第二,可以缓解英美与苏联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上的矛盾,采取补救方式支持苏联继续将德军主力牵制在苏德战场。

  美英首先从北非、中东地区实施战略行动,将会保证苏联战略物资供应线的畅通,同时也缓解苏联南部的压力,这是因为苏联将德国主力限制在苏德战场是美英顺利进行对德作战的前提。罗斯福坦率谈道:“俄国前线现在是我们最大的依赖。”

  第三,首先从北非登陆作战无论在对手方面,还是在兵力物资的投入方面,都比从英伦三岛首先开始进攻西欧德国正面的压力和需求要小,容易制胜。

  第四,太平洋战争后美国首次派大规模地面部队出征海外,务求必胜,这样可以鼓舞美国民众的热情,振奋美国人民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巩固罗斯福的执政地位。罗斯福甚至称最后选择北非作战战略行动的决定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

  1942年11月8日,美英在北非实施了成功登陆之后,与东面突破德军阿拉曼战线月发起总攻,在北非全部肃清德意军队,完全弥合了盟国的战略“链”,并为将意大利清除出战争、对德实施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为巩固战略行动的成果,美国和英国军方经过争执和商讨,确定和协调了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我们盟国的资源已经增长到能从德国和意大利手中夺取主动权的地步,而且可以在西南太平洋阻止住日本。战略文件中宣布:“堵塞漏洞的日子已经结束。”

  “联合国家的资源不能支撑同时打败德国和日本。因此我们必须选择集中力量打败德国,而稳住日本。”

  “如果允许德国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他就有可能坚不可摧;如果我们对日本仅维持一个有限的压力,它则永远不会达到坚不可摧的程度。”

  文件第7条阐明美英暂时还不能攻击西北欧德国的强大要塞。这一行动的开始最早也只能是1943年9月,目前只能对德进行轰炸进攻。

  这一计划反映了美英军事首脑下一步实施的战略目标。罗斯福提出,一方面在英国集结美英军队,准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另一方面继续实施地中海作战,稳固已取得的战略地位。

  “地中海行动看来是较好的抉择…可以进一步保障盟国船只在地中海安全航行,而且也许使动摇的意大利退出这场战争。”

  1943年5月12日,美英间的又一次重要军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其代号为“三叉戟”。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总统提交一份为会议准备的报告中提出,应强调1943年后“战略概念”的再思考。美国必须在会上强调欧洲战争和反日战争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美国来说,应集中力量准备1944年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作战。美国接受西地中海作战的基本点是为了支持俄国作战,而英国坚持地中海作战将影响早日打败德国和最终打败日本。

  美国参加这一会议的主旨表明,如果美英之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这一主要问题上达成谅解,其他问题就有可能作出相互妥协与让步。

  罗斯福明显同意丘吉尔首先“清除意大利出战争”,进一步稳固地中海区域盟国战略地位的观点。这样,英国就赢得了美英继续进行地中海战役,攻占西西里的进一步战争行动的确认。而美国参谋长们也获得了在“先德”的前提下,美国在太平洋上实施“有限进攻”行动的认可。而这种相互妥协的真正牺牲者是中国。

  英国在此次会议上明确表示完全放弃大规模进行缅战的立场,美国陆军计划者们转而考虑修改(全缅作战)计划,美英在这一地域的胜利汇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使反法西斯盟国稳固了自身战略构架的枢纽环节。

  同时,也形成了对德国实施战略进攻的有利战略态势。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意义与北非地中海战役的意义相同,都为弥合战略“链”中的关键环节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对德大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由于分割于中国大陆和缅甸的日军陆军主力不可能西进印度,德国被排除出北非和中东枢纽地,这样,德国和日本中东会师的危险也就完全消除。反法西斯盟国达到了分割对手和连接自己的战略目的。

  当然,盟国大战略的初步胜利,是与东方亚太对日作战战场的稳定分不开的,其中,中国以付出的沉重战略代价有效支持了美英“德国第一”战略的实施。

  第一,必须继续发挥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在中国大陆的基本战略作用;第二,必须随时为“先德”战略作出牺牲和让位。中国为大战略实施所作的牺牲较集中地反映在“全缅战役”的拖延问题上。

  重占缅甸问题是中美英都非常重视的战略问题,无论对于支持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局面,还是为印度防卫,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美英战略运行来说,美国更多地是从“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这一战略出发,恢复与中国的陆路交通以运送援华物资,这样就能使中国继续拖住日军大部,与太平洋战场相呼应以继续维持“先德后日”战略,稳固东方战线,并为未来反攻创造条件。

  英国对反攻缅甸也相当重视,甚至从缅甸败退时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和印度总司令就开始考虑反攻缅甸问题。1942年3月16日,韦弗尔给英军联合计划参谋下达指令,要他们考虑反攻以重占缅甸。

  1942年5月11日,英军联合计划委员会讨论了重占缅甸问题,并在其15号文件中全面分析了与缅战有关的因素。文件认为“大规模的反攻缅甸近期不会实现,它取决于其他地区战略的发展情况,以及这些发展对盟国战略计划的影响”。

  同时,英军参谋长委员会也在考虑反攻缅甸问题,认为重开中国与仰光之间的交通是必要的,这对防卫印度也是十分有好处的。但都认为这一任务有巨大的困难,除非日军的实力大减,否则胜利的希望很小。

  缅甸的失陷使日军在战略上占据着优势,印度东部处于易受日军攻击的位置。除了印度东部的陆军外,英国也特别重视印度洋,特别是孟加拉湾的防御。

  同时,对于英国来说,印度的保持无论从军事上还是从经济上对英国所正在进行的生死攸关的战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这一点从日本方面的估计即可以看出。

  1.成为大英帝国支柱的印度将孤立化,削弱英国统治印度的直接压力,使印度产生背离英国的倾向,并使英帝国的权威丧失,其继续进行战争的力量,将受到沉重的打击。

  3.切断英印间的物资依存关系后,对英国的物资供应能力,虽不致产生直接的和致命的影响,但在西南太平洋区域物资供应被切断后,对其影响将日趋严重。

  5.鉴于印度是向澳洲、非洲和西亚方面提供人力、物力的重要资源地,切断其对外联系,必将使此等地区的军事和经济受到极大的影响。

  自缅甸失守,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丧失殆尽,日军进入印度洋并逼近印度后,守住印度这个英国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便成了这一时期英国远东战略的首要目标。

  在英国考虑反攻缅甸的同时,美国方面也在继续计划如何反攻缅甸,主要注意力是放在支持中国战场方面。

  “我坚信中国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因此我认为美国不向这一战区派遣部队是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其要点是:由英国出兵3个师,美国出兵1个师,中国出兵2个师,由印度的阿萨姆渡亲敦江入缅,向曼德勒出击。

  陆上部队开始进攻后,英国海空军应进攻安达曼群岛并在仰光登陆。10月15日,史迪威飞赴印度与英印军总司令韦弗尔商讨收复缅甸的计划,韦弗尔借口缺乏海军,无法实施两栖登陆作战,只同意收复缅甸北部。韦弗尔还拒绝在印度的中国军队向缅甸推进,只同意中国驻印军进军缅甸中部的胡康河谷。

  10月9日,陆军部又向罗斯福提出建议,由于准备北非登陆作战:“不能运送军队到中国和印度战场”。

  但是,由于美国实施“先德后日”战略的基本保证是太平洋防线的稳定,因此,美国同样也认为,中国对于日本的牵制,就可能迫使日本从其他地区,特别是太平洋南部和西南部转移兵力。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美国尽管不会对中国战场作重大战略投入,但也还是尽量提供可能的物资,使中国战场在困难条件下能坚持下来,同时也要利用中国作为策应太平洋的战场。

  1943年1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强调,紧迫的任务就从空中运送物资增援给在中国的陈纳德将军。相比较日本在其他战场的空战胜利,陈纳德的“飞虎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陈纳德的计划是攻击日本在中国和中国周围的日本舰队,吸引日本空军战斗并加以摧毁,最后以中国为基地轰炸日本本土。

  由于美国确定占领缅甸全境完全开通滇缅公路要到1943年底,因此,马歇尔极力主张在1943年3月在缅甸发动有限攻势,目的在于开通印度经北缅至中国的援华路。

  马歇尔认为,这一举措是“头等重要的”,通过陆路可使美国在华空军得到物资补充,因为“陆路运输比空中运输运载量更大”。这样就可以运用中国基地执行长远计划——轰炸日本本土,使日本在太平洋南部和西南部遇到“严重的麻烦”。

  但是,即便就是基于对中国战略作用认识基础上的这种作战准备,也因为美英北非登陆后持续地在非洲地中海战场的进攻作战和支援苏联战场而受到严重影响。

  “为修建道路的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等都奇缺。”美国军政首脑也知道支持中国的不足对中国战场的消极影响,因此,极其希望中国“不退出战争”。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编辑:admin 作者:admin
  • Tag:
------分隔线----------------------------
推广信息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