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地位重要性毋庸置疑。他们以识人、选人、用人的胆略智慧,挑选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干部,为党和国家的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动力。
1921年7月,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讨论产生了党的第一个中央局机构——中央工作部,并专门设立了组织主任一职,由张国焘担任,此后这一职位名称多次变化。中共二大召开时,党的组织建设已经有了明显发展。1924年5月,中共召开第一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正式设立了组织、宣传等部,毛泽东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首任中组部长。
1925年1月,毛泽东因病回到湖南老家,中共四大便推选陈独秀担任中央组织部主任。此后,李维汉、罗亦农等人先后担任过这一职务。
1928年4月,由于叛徒的出卖,时任中央组织局主任的罗亦农被捕遇害,周恩来出任中组部长。但由于当时武装斗争激烈,组织工作难以进入正轨。直到延安时期,中共才进入了正常的组织建设时期。
1936年,经过艰苦的长征,党中央虽然到达陕北,但党员只剩下3万人,急需大量优秀干部。1937年,陈云从苏联回到延安,当年12月担任中组部长。此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大批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员和青年知识分子进入延安。这些外来人员一方面成了党的人才库,另一方面也给组织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鉴别知识分子、吸收优秀干部成了陈云的重要工作。1939年5月,陈云又发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明确提出共产党员的6条标准。
抗战时期,既是党与外敌斗争的时期,也是组织建设工作难得的休整提高时期。中组部在陈云的领导下,从1938年开始,在机关干部中开展了5年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学习,由于就在窑洞里学习,被大家称为“窑洞大学”。陈云还在抗大的讲演中指出:干部政策,通俗地说,就是用人之道。“‘干部决定一切’,这是通用于全世界的,不但外国通用,中国也通用;不但共产党通用,其他政党也通用。” 他把“用人之道”概括为12个字:“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
在陈云任中组部长的5年多时间里,党不仅解决了十年内战造成的干部短缺问题,还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干部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4年3月,党中央出于加强经济建设的考虑,将陈云调任西北局委员、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
1954年,“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事件”被披露,饶漱石被撤职,后被逮捕入狱。邓小平临危受命,接任中组部长的职位。这时,已经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建设,干部素质愈发重要,干部转型的问题迫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提高干部素质,中组部在邓小平领导下成立了干部训练处,先后组织了万余名地委书记以上干部进行理论学习,为当时完成过渡时期的经济发展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干部基础。此外,中组部还抽调专门人员,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中央组织部给中央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多年来组织工作的经验教训,并上报中央。
中组部的工作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1977年12月,胡耀邦出任中组部长,中组部工作逐渐恢复正常。但经过10年的浩劫,许多干部被立案审查,据统计,当时每100名部长和省长中,就有75人被立案审查。胡耀邦的案头堆积了很多冤假错案,拨乱反正、使被冤枉的干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是当时组织工作的重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六十一人案”和为习仲勋平反的工作。
胡耀邦担任中组部长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他为老干部平反,解决了“文革”结束后党对干部的需求,也为国家发现了一批日后的栋梁之才。
此后,宋任穷、陈野苹、乔石、尉健行、宋平、吕枫、张全景、曾庆红、贺国强、李源潮等人相继担任中组部长,党的组织工作和干部任用进入了规范有序的新时期。
第二类:由中央委托中组部管理的干部,这些干部基本上都是正厅局级,由中组部任免,主要有以下7类。
一、副部级国家局的副职。目前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有16个,比如:交通运输部管理的国家邮政局副局长是正厅级,由中央组织部任免和管理。
二、31所中管高校的领导班子副职。中管高校的书记和校长是副部级,由中央直接任命和管理,而常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是正厅级,其他副职是副厅级,都由中组部任免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