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自如”这个名字频上热搜时,他不仅带着格力电器数字化渠道改革项目负责人的头衔,还有与罗永浩辩论后的网络名声,以及董明珠左膀右臂的光环。最近,这位曾被热议的人物以限高、离职的消息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作为曾经的舆论中心,王自如加入格力,被看作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思维碰撞的一次大胆尝试。在那个阶段,不少人对王自如充满期待,希望他能为格力带来全新的变革。然而,时间流转至今天,离职的消息传来,让人不禁思考,这场尝试是否真的达到了预期?
回顾王自如在格力的任职期间,他确实推动了“云网批”改革,这一行动本应成为格力转型的重要一步。从表面上看,改革似乎正按计划推进,但实际效果如何却鲜有公开的详细数据支撑。据内部员工反馈,王自如的名字在公司内网已搜不到,这似乎预示着他与格力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尽管有传言称王自如的职级相当于副总裁,年薪超过三百万元,但在近年的格力电器财报中,他的名字从未出现在高管报酬表格中。这不由得让人猜想,王自如在格力的地位或许并非如外界所猜测的那样举足轻重。反观王自如本人,他表现出对于外界评价的淡然,声称作为企业经营者,更应该关注实际工作而非外界的声音。
事实上,2024年3月就已有王自如离职的消息传出,尽管未能即时得到证实,但随后几个月王自如仍多次与董明珠共同出席活动,似乎在向外界展示他的坚守。然而,无论真相如何,当前的离职结果对于格力和王自如来说,都是一个重新审视自身战略与个人职业规划的契机。
数字化变革已成为不少传统企业的必由之路,这场变革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加入就可以改变,是需要整个体系的改变。不论是数字化变革,还是企业组织变革,但凡对旧思想、旧模式、旧秩序的颠覆与改变,是需要一场不同寻常的进化的,至少要就几点前提或者需要做一些准备:
在财联社2023年底的报道中,曾有经销商人士预测:“1-2年之内他(王自如)就会离职了。”北京商报17日发文称“曾有经销商爆料:他得罪不少人”……
当年柯达在进行数字化变革时,公司很早就有了数码相机专利,甚至投资了图片分享网站……但每次变革决策都会涉及到各个业务线,比如胶卷线收入、冲印店收入,大多数时间,大家在讨论的不是战略决策,不是如何变革,而是利益如何分配。这就导致了所谓的改革、变革,都变成了表面工程,变成了内部一团和气,企业没有朝气的结局。
传统企业从线下到线上,或者线下线上融合,渠道改革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涉及到整个组织、企业战略的变革。
真正企业的改革,也不仅仅是渠道,当然有些企业希望从一线、从渠道、终端的改变,倒逼整个企业改变,比如终端进行数字化升级,使用数字化设备,获取用户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行为,之后产品部门、采购部门、市场部门再定制产品、采购、营销活动等。
原因在于,有些企业已经全员数字化了,倒逼推进是可行的,有些企业一线数字化很强,中后台滞后,效率低下,虎头蛇尾。
如果你是千万级企业,希望发展亿级,往往找个干过这个行业,操盘过千万到亿级的人效率效果会更好。如果找个没有经验,或者一直在大公司干的,比如只干过百亿的事情,前者可能小材大用,事倍功半;后者可能大材小用,力不从心。同理,如果一个千亿以上级的公司,改革的负责人不能只靠自媒体、网红经历就可以,除非为了企业打造网红孵化,这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其个人着作《刷新》一书中讲了他接任微软CEO之后进行组织变革,如何变革使命、愿景、价值观,并从高层到全体员工,再到客户、用 户,他提出自我刷新的三个关键步骤:拥抱同理心,培养“无所不学”的求知欲,以及建立成长型思维。很值得在变革中的企业、个人借鉴学习。
王自如离职不会对格力带来太多影响,从过去几年,可见格力已经在这一路径上投入了大量资源,未来必将继续探索。
在这场“自如”的旅途中,我们看到了企业和个人面临的选择与挑战,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体的适应。王自如的未来会如何,格力的改革又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的答案,此刻只能留给时间了。
有媒体猜测此次王自如离职传闻与前段时间“限高”消息有关,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因其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给付义务,于8月9日对其发出《限制消费令》。申请执行人为上海曙晖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即Zealer的投资方。
Zealer由广东瑾如云海(集团)有限公司运营,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数码评测。曾获顺为资本、OPPO等多家知名机构投资。顺为资本已于2017年退出。目前股东包括上海曙晖等四家。
王自如此前也曾因相关纠纷成为被执行人。包括曾经与王自如PK的罗永浩被“限高”,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多,前阵子钟薛高创始人林盛被限高后,在直播间卖红薯……“创业融资、失败、回购、限高”形成了一个“可怕的闭环”,这个“魔咒”最近愈演愈烈, 近期,国内头部VC机构深创投密集向被投企业发起回购诉讼(2023年1月~2024年7月期间发生诉讼类招标38起,97%由投资项目退出纠纷引起),引发较大关注。
签订回购条款/对赌协议是近些年创业企业在一级市场融资中的“必选项”,企业在与投资方的约定时间内,未能达到业绩指标,或未能在约定时间内IPO(上市)则需回购投资方手中的股权。 随着近两年经济步入下行周期、资本市场暂缓IPO或提高IPO门槛,许多创新企业都未能实现当初与投资人约定的业绩指标和上市进程,而面临回购股权的生死考验。
不过,王自如的Zealer不太适用牛文文的建议,这是对于那些还在运行的“好公司”,只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限制不能达标之前对赌条款的企业,比如上市限制等。
1、友好谈判,延迟回购时间:投资机构也并非想将企业置于死地,而是基于过去“协议约定”,职责所在。正常经营、业务良好的企业,在当下环境下最好的办法是将过去协议约定做延期。
2、降低估值、降低预期,寻找新投资人、或者上市:近期也看到部分企业不能在国内上市,选择在港股、美股上市,不论怎样估值,都上了,并不是为了上市融资,而是不触发“对赌回购”。当然也可以降低估值,找到新的投资人,比如产业上下游企业,或者并入上市公司等。用多种方式解决难题。
3、关注现金流,挣钱“还债”:最近跟一个创业者交流,她今年一直在说的就是赚钱,公司核心指标就是利润。融资不多,现金流不错,可以很快解决。
王自如再次上热搜,不想对其个人进行任何评价,只是就其经历,谈了两个方面的思考,第一,企业变革到底该怎么“变”;第二,创业有风险,“对赌回购触发限高”可能会增加。
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企业的改革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论媒介工具,还是用户认知,或者是消费水平与习惯的变化,都导致了企业战略、产品、品牌、渠道,乃至组织、文化都需要随之变革。
在创业融资时,一定要记住融资有风险(不是什么钱都融),对赌需谨慎(不要随便签对赌),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与预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过去市场好,大部分“对赌”赢了,企业会认为是自己能力强,此时市场弱,“十赌九输”才是常识。很多人赚的钱,是时代的红利,是运气好。创业公司最好在不缺钱的时候融资,此刻你也就不会陷入被动,往往也不会轻易签对赌协议。
当投融资环境也变得不好时,关注企业价值,你的公司能为客户、用户创造什么价值,解决了什么问题;关注现金流;关注趋势的变化……很可能是同一个产品,换了不同的用户群,或者市场,经营就发生了变化。
苏轼写过“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 ,杜牧笔下也有“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自如”这个词的意思是没有障碍地,不受约束地活动。“自如”强调人们遇到各种情况时能够游刃有余的自主选择和应对。然而, 从“ 限高消息 ”到“ 离 职传闻 ”,现在的王自如,显然难以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