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将发布名为《新定位、新模式、新机遇——地方城投平台转型迎来窗口期》重磅报告,并邀请多位行业的专家对政策动向与市场趋势进行解读,剖析行业关注热点问题,分享应对思路。现诚邀等部门领导、专家参会,共同研讨交流,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管理思路和专业支持。活动议程及报名链接请参见上方
地方城投平台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地方财政已经无力支撑起城市建设项目的全部投资,地方城市建设急需外部资金支持。为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政府开始尝试创新融资模式,通过成立城市投资平台公司来引入社会资本,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此背景下,作为城市建设的市场化主体、承担“委托——代理——运营”重要职能的地方城投公司应运而生。
早期的地方城投公司主要由地方财政、建委等共同组建,由财政出资作为公司资本金和项目资本金,通过担保向银行贷款满足建设项目资金需求。1995年10月,《担保法》出台,地方财政担保受到限制,使城投平台发展举步维艰。直到2009年3月,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地方政府通过组建投融资平台筹措资金。此后,地方城投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其业务范围也逐渐扩展到了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公用事业、环保等多个领域,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以后,地方城投公司无论是在政府体系还是市民认知中,都拥有了一个更加独特的名称——“平台公司”。
地方城投平台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是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增速和逐步降速的生命曲线演进逐渐体现出来的。由于政策鼓励和金融机构支持,成为了融资市场、尤其是发债市场和贷款市场的“香饽饽”。融资门槛低、项目可行性论证缺失,也使得地方城投平台公司运营出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项目来源单一,自行开发业务能力不足:绝大多数项目来源于政府代建项目和投建一体化项目等,自行开发项目通常占比较低;
基于政府性思维运营企业:基于政府性思维而非市场和商业逻辑管理平台公司,对于政府项目几乎不关注项目投资回报率,行政化风气严重;
投资决策缺乏统一标准:对于政府功能型项目不考虑盈亏,而对于盈利前景好的市场化项目却没有积极性,项目投资决策主要由项目性质和管理层风险偏好度决定,缺乏统一标准;
资金健康管理问题: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政府代建项目难以实现及时结算,缺乏投建项目实现收益后资金回流反哺新投资项目的运营理念,债务即期偿还压力较大;
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管理层背景多为建筑专业人士,缺乏具有行业经验和市场化运营思维、懂管理的人才。
这些问题都是在地方城投平台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覆盖从管理意识到日常运营、从人才培养到资本运作等多个领域。如果不能被及时有效的解决,在中国经济“优化存量、创造增量”阶段就会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为地区经济和国家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为了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政府也曾一度收紧财政支持和提高金融借款的获取标准,以推动地方城投平台深入思考未来发展方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地方城投平台是中国地方国企中规模最大的一种类型,在重塑发展格局的窗口期中寻找转型新动能也为地方城投平台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毕马威认为未来传统地方城投平台1.0版本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或被平台公司整合,能够抓住机遇的地方城投平台2.0版本将有望成为地方国企的引领者、资源的汇聚者和地方财政的贡献者。
向国资与财政双监管双思维转型:地方城投平台开展建设项目不仅需要地方财政的支持,也需要接受国资监管,地方城投平台需要在功能性定位和公司运营定位中找到新平衡点,优化资产布局,实现平台功能型业务和市场化业务的合理配比。
向城市综合服务运营商转型:地方城投公司需要从投资和建设等传统业务,转型为城市运营服务商,充分发挥资产优势,通过运营激发更多资产价值。
向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转型:借助转型升级的机遇,实现从单一的投资建设向“投资——建设——运营——产业——资本”的一体化综合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转型,引领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地方经济中促进城市建设、完善民生保障的核心国企平台,地方城投平台转型已经刻不容缓。城投平台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与风险控制能力,以满足市场化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能够成功实施转型的地方新城投平台将在区域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