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考研国家线公布。面对分数线,有人如释重负,感到“上岸”有望。也有人直接“破防”,感慨一年乃至数载的努力付诸东流。
每天起早贪黑,写干的笔,成堆的纸......备考的艰辛也印证了那句话——“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
如今,考研变得越来越“卷”。哪怕前途不明,无数学子仍趋之若鹜,在这条“独木桥”上挤得头破血流,甚至有遭受备考的反复“折磨”,依然在极限拉扯的“N战”考生。
在考研的执念下,考生们不畏挫折、上进追梦的毅力让人为之喝彩。然而,事与愿违、考试落榜的无奈也让人感到心酸。
我们必须清醒,人生不只有考研这一场“英雄梦”,若不考虑职业规划和现实情况,一味顺从所谓的“社会共识”,反而会走进“死胡同”,错过更多可能。
2023年考研初试成绩公布后不久,“这一届考研人有多难”就冲上了热榜,至今仍有人在阅读和讨论。
这种情况下,坚持考完试都是奢望,更不用谈题答的有多“漂亮”。考场分“阴”“阳”,但成绩却不分,有些考生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自己尚未发力,就已提前倒下。
这样看来,好像有悖于研究生教育的初衷,考研少了份纯粹,成了“刷学历”,如此也很难不造成研究生教育的平庸化和功利化。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也能够理解,毕竟学历是求职的“敲门砖”,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把研究生设为了招聘的基准门槛。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有更多的选择,但成功“上岸”绝不代表鱼跃龙门和一劳永逸。
姑且不论能否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生活,若是不能理解考研的意义,不明白自己为何努力,只是单纯觉得考研是件“应该做的事”,就白白耗费光阴,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有41%的考生会在考研失利后选择明年再战,有29%的考生选择找工作,有4%的考生选择考公务员,有近2%的考生选择出国深造,还有近20%的考生表示暂时没想好。”
有考生“三战”失败,最终创业成功;有考生“六战”“上岸”名校,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还有考生“八战”未捷,选择与自己和解,“告别颗粒无收的青春”......
“二战”“三战”“N战”,是与自己较劲?是逃避就业?还是考研成“瘾”?有梦想应该支持,考研却不是提升学识和改变就业的唯一途径。
或许在许多考生以及他们的父母眼里,研究生学历等同于更体面的工作和更高的薪资待遇,用N年时间换取更好的事业,这笔买卖怎么看都很划算。但问题在于,谁能肯定这个N等于几,谁又能肯定自己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
“脱产学习”也好,“半工半学”也罢,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在选择“再战”之前,起码要保持理智,懂得量力而行,对家庭和自己的未来负责。只有如此,才有重新“再战”的决心和勇气,才能坦然面对“再战”的成功或失败。
我们需要明白,人生不是单行线,走不通的路要“转弯”,更不必为考研失利一蹶不振,经历过就是成长。
澎湃新闻:《2023年研究生考录比约为4:1,“双非”高校已成为部分考生的热门报考选择|行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