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即将发布2024年期刊分区表,并更名为《2025年期刊分区表》。与此同时,根据以往惯例,2025年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也将随之公布。
2024年底,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总结了“2024年华政研究生教育十大亮点”,其中提到学校已将论文期刊“负面清单”更新至第四版。
自该制度实施七年以来,“负面清单”有效规范了学生的科研行为,研究生在相关期刊上的发文数量减少了97.8%。
近年来,为优化学术环境、规范科研行为,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推出学术期刊的“负面清单”“黑名单”或“预警名单”。
作为国内最早推行研究生论文期刊“负面清单”的高校之一,华东政法大学于2018年1月发布了《关于建立研究生论文发表期刊负面清单制度的通知》,明确规定负面清单中的期刊在评奖、评优及项目评审过程中不予认定成果或计分。
2022年,河南大学出台了《河南大学科技论文发表管理办法》,其中第十四条规定:“自中国科学院公布期刊预警名单之日起,在预警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相关费用不予报销,不计入科研贡献积分,且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
近三个月内,上海政法学院、沉阳农业大学、江西电子科技学院等多所高校相继建立了学术期刊“预警清单”制度或发布了“黑名单”。这些举措的背后,反映了学术期刊投稿领域长期存在的乱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21年初引发广泛关注的“熟蛋返生孵小鸡”事件。当时,《写真地理》杂志因刊登这篇违背科学常识的论文而受到舆论批评,随后被停刊整顿。
对此,网友调侃“一个敢写,一个敢发”。有媒体报道称,该刊编辑曾表示“只要给钱就没有发不了的文章”,这揭示了版面费成为发文的唯一门槛。
虚假评审、版面费虚高以及期刊过度商业化等问题敲响了警钟。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相关机构发布国内外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并将管理混乱、商业利益至上、造成恶劣影响的期刊列入黑名单。
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针对问题期刊建立预警名单。
在制定黑名单时,国内高校通常参考两份权威名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年度《学术论文负面期刊清单》。
2024年2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通过公众号“期刊分区表”发布了2024年度《国际期刊预警名单》,首次明确指出部分期刊存在引用操纵、论文工厂、中国作者占比畸高等学术不端行为。
在此之前,文献情报中心分别于2020年、2021年和2023年三次发布年度《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
尽管列出期刊“黑名单”有助于避免低质量、管理混乱的期刊成为“垃圾论文”的温床,并有效遏制论文买卖等不良风气,但这一做法也引发了争议。例如:
虽然“黑名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期刊主办单位提升办刊质量,但其制定标准和依据可能存在模糊性或不合理性,可能导致一些有潜力或特定领域有价值的期刊被误判,甚至遗漏真正存在问题的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首次发布《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时就明确表示:“期刊预警并非否定预警期刊发表的所有成果,而是提醒科研人员审慎选择发表平台,并督促出版机构加强质量管理。”
从期刊主办方的角度来看,虽然“黑名单”每年都会更新,但一些机构在引用时为了确保全面覆盖,往往会合并使用历史名单。这导致一些曾经上榜但已整改成功的期刊仍被贴上负面标签,难以摆脱历史污点。
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由于在预警期刊上发表论文可能无法获得报销或认定为有效科研成果,他们在选择期刊时不得不更加谨慎,甚至趋于保守。一旦不幸发表在后来被列入“黑名单”的期刊上,相关人员只能自认倒霉。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计量与评价部主任杨立英在接受采访时建议,科研管理部门应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黑名单”,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水刊”泛滥的现象背后,实际上是学术评价体系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评职称、研究生毕业还是学生评优评奖,都离不开论文发表的需求。然而,当需求远超供给时,“水刊”市场自然应运而生。
“水刊”之所以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评价机制导向的偏差。《中国科学报》曾将高校建立期刊“黑名单”的举措比喻为扑火行动,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火源并采取更全面的预防措施。
“黑名单”虽能起到应急作用,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减少对论文发表的过度依赖。
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正式启动高校“破五唯”改革。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进高等学校评价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等数量指标;
同时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禁止将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直接挂钩,坚决克服“唯论文”等“五唯”顽疾。
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期刊“黑名单”的初衷是为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净化学术风气,确保有价值的研究得到应有的认可。然而,部分论文因“一刀切”政策被错判的现象确实令人遗憾。
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推进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改革,从根本上隔离火源,而非仅仅依赖“黑名单”进行救急式治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