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曾经回荡在大地上的人民心声,是时代的脚步,是情感的结晶,是爱情的歌唱,是劳动的赞美,是大自然的颂歌,也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期盼。这些民歌中,蕴藏了不同时代的民间智慧,其中的喜怒哀乐和悲欢忧愤,都发自歌者内心,朴素的文字饱含真情,充满想象力,也不乏机智幽默。
这些民歌,是值得嘉定人珍惜的一份历史遗产,它们不仅具有文学和艺术的价值,也是研究嘉定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的珍贵资料。小嘉相信大家领略了嘉定民歌后,一定会为过去时代嘉定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所惊叹。
竹工:据1992年版《嘉定县志》记载,竹编曾是嘉定的特色工艺品,盛于明清之际。有记载说,民国二十四年时,嘉定城南至石冈一带的五个自然村,有一百四十二家农户世代相我专门从事手工竹
编,占村户的92%,故其地有“篾作村”、“篾作弄”之称。从事篾作的手工劳动者被称“竹工”。嘉定竹编于2007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篅条箬篚:籍条,围囤稻谷、麦粒等粮食所用的狭长形竹编粗席,箬篚,一种长方形的粗竹席,供晒粮食等用。
本首歌谣唱出了从事竹工生产的手工劳动者一年四季的忙碌辛劳。这是在嘉定马陆地区唯一收集到的反映当年竹工生产生活的劳动山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嘉定的竹器生产曾盛极一时,主要编织日常生产、生活用具,如歌中唱到的“箩筐”、“箬篚”、“畚箕”、 “篮头”、“筲箕”等,同时也编织具有工艺价值的花篮、摆件、玩具等,品种不下百种,编制精湛,式样美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一度畅销海内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屡次扶持竹业生产,但终因本地竹源锐减,原料紧缺,竹编产品利润微薄,不断为塑料产品等所替代而日趋衰落。
编辑:admin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