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笔挺的西装,蹬着锃亮的皮鞋,站在临港中心滴水湖厅外,邹一鸣和倪嘉舟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两位可是“科学T大会”的“老朋友”了,今年是他们第四年来到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现场。看看四周,似乎少了一位,“汤杰在国外交流,这次很遗憾来不了了。”邹一鸣看出了记者的疑惑,解释说。
邹一鸣现在是暨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倪嘉舟是湖南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几人结识于第三届顶科论坛的“科学T大会”上。今年,邹一鸣和倪嘉舟特意请了假,“回家”看看学弟学妹们,也以“青年科学家”的身份参与顶科论坛的各项活动。
邹一鸣有样“宝贝”,可以说是“科学T大会”发展的记录——一本蓝色封皮的笔记本。两年前开始,他就用它记录科学前辈的“金玉良言”,还有自己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与感悟。国际着名结构生物学家雷蒙德·斯蒂文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志鹏等科学家都曾欣然为他签名,厚厚的笔记本很快写满。今年他带了本新的,也写了不少自己进入大学后的科学思考。
“这次我想向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提有关科学伦理的问题。”他打开笔记本展示。记者看到,他写下了十几个问题准备向各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提问,包括“玻璃能否在高压电下成为电解质?”“能否根据量子隧穿效应计算活人穿墙的概率?”“面对基因编辑技术对伦理的相悖性,如何权衡两者关系?”等等。
小伙子递给记者们准备好的名片,第一行就写着“科普共体系学术顾问”。他拿出一张张明信片,“这是我们拍的,这张是醋酸钠晶体,这张是礁湖星云,我们想告诉公众,科学不是冷冰冰的,通过可视化手段,每个人都能看到科学的美。”邹一鸣说,“科普共体系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这次我会把我们的成果展示给学弟学妹们,也希望顶尖科学家们能为我们提提建议。”
在倪嘉舟心里,虽然已经是“科学T大会”的“四朝元老”了,可踏进会场的那一刻,仍感觉像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很值得,来到这里和顶尖科学家对话很棒,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我兴奋。”
对他们来说,参加“科学T大会”已经算是不是约定的约定了。“汤杰昨天晚上还和我们连线,我们会把这里发生的第一时间告诉他,我们仨一直在一起!”倪嘉舟说。
【延伸阅读】“别人家的孩子”凭什么有机会与“最强大脑”对话?他们也是“过关斩将”来到这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