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笔下描写过这样一个桃花源,生活在里面的百姓避世不出,遇到渔人反倒不知魏晋,渔人在桃花源快乐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就离开这里。
但是学过这篇课文的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是他的美好幻想,其实并不存世。可是在现实中真的有这样一个桃花源,这里生活的中国人,竟然在外人拜访时,连清朝早已过去都不知。
陕西村存在于中亚的一些国家,在这里他们又被称为东干族,族人也大多都以务农为主,他们讲着陕西方言,还保留古时候的习惯,那么这些人是怎么到达这些地方的呢?
清朝统治后期,到处战火纷飞,一部分人为了抵抗清朝的统治奋起起义,但事实上中国古代起义的人很多,可是真正成功的却很少。
尤其是这些起义军大多都是百姓,如果没有好的引导人根本没办法和帝王抗衡,最终他们都被无情地镇压。
起义不成功,他们明白只要清朝存在一日,他们的日子就不会好过,于是只能被迫离开故土,踏上漫漫征途,一万多人的起义军最终到达的只有三千人。
可是在异国他乡生存哪里有这么容易,更何况他们只有三千多人,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他们开始避世不出,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休养生息。
而在他们慢慢扎根这片土地的时候,又一批新的逃难者加入他们,这些人来自新疆,他们害怕被清朝迫害,无奈下只能抛弃故土,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
不过虽然陕西村大多都是逃难者的后裔,但是他们依旧保留着许多祖辈的习惯,甚至开口就是地道的陕西方言,除此之外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陕西村与其说是一个世外桃源,不如说是一群身在异国他乡的人抱团取暖的地方,可是他们祖辈在这里生存,他们已经无法回到曾经的祖国了。
炎黄子孙都有一项种族天赋,即使身在异地也不会掩盖,这项种族天赋就是种地。陕西村的先祖来到俄罗斯后,先是开始农耕生活,在经过和当地百姓交流后,发现这里的人畜牧业并不先进。
于是他们找到了发展方向,给当地俄罗斯居民放羊,盖房,慢慢积累财富。漫长的岁月让他们充分发挥了勤劳节俭的美德,他们渐渐脱贫,由被雇佣变成了雇佣者,俄罗斯居民成为他们的员工。
1979年,王国杰就读研究生时突然读到一篇论文,论文中提到了这段历史,他凭借对学术的敏感知道了这个在异国他乡扎根的村落,或许是出于对陕西村的同情,他迫切地想要知道关于他们的一切。
1990年,王国杰终于找到合适的机会,他以俄语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带着对陕西村的期盼与好奇,他趁着留学的空间来到了这片土地。
当他踏足这片土地,重新用陕西话和当地人交谈时,当地人激动得无以复加,他们围坐一堂,问起中国的情形。
尽管离开了故土,这群游子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他们依旧保存着自己民族独有的习惯,风俗礼仪各种饮食习惯已经成为他们和祖国唯一的纽带,所以他们有一切可以了解祖国的机会都不放过。
因为避世太久,他们对祖国的形式一无所知,不知道世界发生的那么多大事,同样不知道清朝已经结束了,他们甚至问出:“大清还好吗?”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王国杰面对这一切感慨万千,在了解这个村落后他离开了一段时间,两年后又一次回来而这一次他的回来有目的,他希望把陕西村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中国一直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去世后都希望自己可以重归故土,陕西村的人却无论生存还是死亡都留在异国他乡,莫名有些凄凉感。
如果不是必要因素谁有愿意真的离开故土,好在只要勤劳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也不差,甚至蓬勃发展起来,也算有些安慰。
其实除了陕西村,现在许多国家都有“中国村”,泰国就有一个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存在的村落,这里同样生活着一群具有中国血统的百姓,只可惜他们早已不是中国人民了。
这些都是被动生成的“中国村”,随着祖国慢慢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外,有一些人在遇到了命定之人就选择留在国外,这些国人聚集在一起,也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中国村”,而我们习惯称为唐人街。
祖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唐人街也渐渐成为许多外国人热爱的景点,每到中国传统节日,唐人街都会举办各种庆典,各种民族的人都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庆祝。
尤其在春节,有些本地居民甚至跟风一起过中国年,无论是唐人街还是中国文化都在潜移默化地被外国人接受。
其实唐人街和陕西村可以算是一种文化输出,曾经我们在诸多影视作品中感受到国外的魅力,而现如今他们也在唐人街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来到中国,最后爱上中国。
如今陕西村已经被大家知晓,也渐渐和外面世界建立联系,他们也渐渐走出这个古老的村落,有些人甚至选择回国寻找曾经的亲属,也有不少人找到了自己的亲人。
还有一些选择和祖国建立贸易关系,一面引进先进的技术,一面输出当地的特色,双方在交易中走向融合。
现在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把世界联系在一起,曾经看似不可跨越的鸿沟也变成一条小小的水沟,抬脚就能过去。陕西村也和祖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他们终于找到了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