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典型的北方作物,在地处长江流域的浙江,并且还是大面积管理的情况下,能拿到这样的平均产量,绝对罕见。
创造这一高产记录的正是朱建国,湖州市德清县最大的种植户,他也因此获得当年政府颁发的农状元大奖。
从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好的普通农民,步步攀登,发展到如今土地面积8000多亩,年利润超200万的农业企业家……朱建国是如何实现蜕变的?他究竟做对了什么?
朱建国每天都下去转田,风雨无阻,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现在8000多亩地,他要求自己每3天必须转一遍。
8000多亩地,大大小小得有成百上千块,转完一遍着实不易。有人不理解,觉得他这么大的老板,请几个队长去管理就行了,何苦这么折腾自己?但朱建国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不管规模多大,都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当甩手掌柜,听不到庄稼哭、看不见庄稼笑,又怎么能管理好?更不可能有好的收成。
转田已成为朱建国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课,如果哪天不去转,晚上睡觉都不踏实。几年转下来,朱建国的技术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庄稼上的病虫草害,他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咋回事,如何处理。
除了这些基础管理之外,他还大胆在提质增产技术上投资,围绕产量想尽一切办法。2019年在一次县农业局组织的早稻测产中,他见证了芸保凯的增产效果,当场就订购了2件试用,经过亲自实打实收测产,没想到每亩水稻增产了200多斤,这让他大喜过望。从那之后,不管水稻还是小麦,连年使用,而且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加越用越多——2020年50件,2021年95件,2022年150件,2023年300件……
当地有一家农药厂,一些农户去那自己配“芸保凯”,价钱要便宜很多,有人也叫他一起去,每次朱建国都笑着说:“你们去,你们去……”
“他们不会算账,光看到花出去了这么多钱,我每亩增产200斤,就能增收200块,8000亩地就是一百多万,买芸保凯的钱早就回来了!
开始的时候我也舍不得,但是这个产品越用越上瘾,原来我的小麦只有五六百斤,现在已经突破了一千斤,这里面芸保凯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的水稻亩产原来也只有七八百公斤,去年平均产量达到980公斤,还出现了吨产田……”
让朱建国兴奋的不止产量的大幅增加,还有品质的提升。当地小麦因为品质差,只能当饲料卖,而他的小麦自从用上芸保凯,面粉厂每年都提前预定,每斤高出几分钱。有一年,朱建国去卖粮,面粉厂老板说:“你家的麦子像你一样,胖墩墩的,其他人的麦子都干巴瘦。”
通过这些年不断地学习和思考琢磨,朱建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他将几千亩地划分成三片,工人按区片编为三组,每组任命一位组长,负责日常管理,并且向他汇报工作。
为了调动这些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朱建国导入了奖惩机制和竞赛机制,每年年底他都会进行业绩排名,产量最高的小组奖励10万,第二名奖励8万,第三名奖励5万,而低于一定的产量标准,不仅没奖励,甚至还罚钱。
收入跟产量一挂钩,工人的积极性马上不一样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干,闲暇时间,小组长还主动召集组员一起讨论农业技术,想法设法提高产量。
赏罚分明,爱严结合,收入可观,所以工人们都愿意跟着他干。去年有个工人离开去了另外一个大农户那里,但没干多久又回来了,据这位工人讲,那个大农户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随意使唤,而朱建国从来不耍老板派头。有一年夏天他去转田,看到工人们正在地头的树底下乘凉,看到他来了都赶紧下田,结果朱建国不但没有训斥大家,反而把工人们叫住,发烟、发饮料,让大家抽颗烟、喝点水再干——
扎根一线、舍得投入、管理得法——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朱建国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好,土地面积也越扩越多,今年将会达到13000亩。
对于未来,朱建国充满了信心,他计划将自己的砖窑厂转租出去,专心经营土地,在不久的将来,他还将跟随当地政府的脚步,把庄稼种到俄罗斯去,“但是不管我走到哪,芸保凯我都会带在身边。”说完,朱建国将目光投向了远处绿油油的麦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