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家乐第一村“农科村”,以“土地治理+民宿集群4.0+乡村会客厅+整村”的开发模式”,是年客流量200万人次的“亿元村”、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农科村依靠花卉盆景种植发展农业旅游,实现一、三产业农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是全国乡村旅游的典范。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街道的“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从1986年至今农科村的农家乐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历程。
从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到全国各地效仿,从传统的农业乡村再到今天的“亿元村”这一路农科村都是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走过来的。
早期的农科村,就是一个沿袭农业的中国传统乡村,并无特别之处。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小村庄,自此农科村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农科村大搞实验室、花果园,开始了苗木种植培育,开启了农业结构调整之路。当其他地方仍处在“地要种粮”的模式下,农科村已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种植专业村,为后来“农家乐”的出现奠定了环境基础。
随着花卉苗木的种植和销售规模越来越大,时常有不少外地客商到农科村挑选苗木,洽谈生意。此外,周末也有许多成都市民前来游玩赏花。为解决一些远方访客的就餐问题,当地农民便提供用餐,商人和游客们主动支付一定餐费,久而久之,村民与游客之间心照不宣,约定俗成。在农科村村党委书记李君看来,这种非主动经营行为正是“农家乐”最初的萌芽。
发现村里的旅游人数不断增加,1986年,同是经营花木生意的村民徐纪元从中看到了机会,大胆创新,索性将自家的农家院落打造成接待点,专门为游客提供“农家饭”和住宿等服务。由此,徐家大院——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农科村诞生,创造出了休闲度假旅游的新模式。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徐家大院与众不同的休闲方式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消费,并引来全村效仿,每家每户兴办农家乐,“一户一品,一品一景”。一时间,农科村名声大噪,成了名副其实的度假村,率先打开了乡村旅游的大门,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1998年顶峰时,全村共有200余家农家乐,生意红火,村民日子富裕。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的称号,授予了农科村。
周末是农科村最热闹的时候,成群结队城里过来的游客,在农家院落里围成一圈吃酒、品茗,远离城市喧嚣,尽情享受假日乡村生活带来的愉悦。
名声的远扬,使得农家乐一三产业互动、以旅促农的模式也走出了农科村,走向市场化,衍生出了藏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不过,简单模仿造成严重同质化,当然,农科村这个农家乐发源地也不例外,新鲜感过后,游人热度渐渐散去,面临发展难题。
进入新世纪,农家乐竞争激烈。仅靠饭桌、牌桌“两桌经济”和售卖花卉盆景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生意慢慢跌入低谷,只剩下40家“农家乐”苦苦支撑。
农科村人与生俱来的“创新、开放、勤劳、智慧”的郫都精神便是秘钥。正如当初一手创办“农家乐”一样,近年来,农科村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景区规范化管理,打造了农科村景区。与此同时,农家乐也随之提档升级,引入星级评价和乡村主题酒店。软硬件双管齐下,做到环境更为舒适考究,服务更具人性化,价格更加亲民,再次博得广大游客的青睐。单是去年国庆期间,农科村接待人数就达到了9.34万人次,总收入747万元。
农科村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创新产业形态,打造了泛农科村“国际乡村会客厅·主题民宿聚落群”,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于2018年成立了农科村景区以村集体公司为主、本土文旅公司为辅的管理运营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化运营方式,实现农科村整体策划、包装、营销及招商,以一村带十村多元混合方式,结合三权分置采取转让、联建、入股、租赁和托管等模式,吸引实力投资人进行“腾笼换凤”,盘活闲置资源,并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同时,依托扬雄故里、农家乐发源地、川派盆景等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释放长久经济活力。
两年间,随着红尘外、久里等6家民宿的落地入驻,以及九间堂、三舍民宿、八号院等一批特色农家乐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农科村农家乐旅游也正迎来“第三春”。
3月21日-25日,我们成都游学实地考察,考察期间,除实地项目考察外,还特邀农科村操盘者、中国十大名村操盘手荣誉村长范国辉老师为我们分享农科村的开发模式与操盘经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