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轻拂,阳光正暖,行走在周道如砥的乡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特色富民产业日益壮大,一片片荒地变身“口袋公园”,一条条村庄华丽变身精品村。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近年来,万江街道始终坚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抓不懈,持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统筹攻坚力度,先后打造流涌尾、小享社区两个特色精品村,助力美丽圩镇建设,全面提升村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从振兴长廊出发,可绕流涌尾社区一圈,先后‘打卡’南坊公园、中心灯光球场、彩绘长廊、‘七宝一丁’码头、龙舟观景平台等近30个节点。”流涌尾社区“两委”干部胡庆华介绍,如今的流涌尾,呈现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和谐文明新景象。
据施工单位介绍,整个项目耗时一年,按照“十个一”工程的建设标准,以乡愁记忆为脉络,串联村内各种特色景观文化,全面构筑起乡村发展新格局。该项目分为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品质、激活乡村文化“三步走”,通过近30个节点的改造,串连起整个精品村的创建工作,不断优化社区人居环境,让村民感受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显着变化和阶段性成果。
走进改造完成的龙舟观景平台,两条栩栩如生的墙绘龙舟映入眼帘,与花坛上的花草相映成趣,就似一条“时光走廊”,讲述着万江人民弘扬“龙舟精神”埋头奋进的发展历程。据介绍,项目规划离不开“舟”的概念,结合当地文化,从“流”字、岭南建筑镬耳墙、东江水系形态等元素中,提炼出设计符号,并将其应用在乡村振兴亮点项目标识牌、指示牌、图册等处,让流涌尾的形象更深入人心。
祠堂是岭南文化最为鲜明的符号之一,不仅记录着当地家族的荣耀和家风家训,更是社区人文历史记忆的重要承载地。流涌尾社区有一座始建于康熙丙寅年(1686)的胡氏宗祠,为东莞市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在改造过程中,设计结合宗祠现有建筑风格,打造古色古香的铺装广场,为村民提供一个活力十足的休闲文化广场。
“祠堂再往前走,便是南坊公园,此处改造花了不少心思。”胡庆华介绍,南坊公园原本是一个比较老旧的公园,绿化植物生长不理想、黄土裸露、设施陈旧等。针对这一情况,社区按照“口袋公园”的标准,通过增设滑梯、景观坐凳、休闲廊架等娱乐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老百姓的活动需要,并配套星级厕所,营造一个鸟语花香、整洁优美的村居环境。
精品村仅仅只有文化的植入,还远远不够。一直以来,流涌尾社区的居住区、工业园、农业区划分鲜明。近年来,社区还致力于打造“农业”名片,将农业区的荒地变“宝地”,引导、鼓励村民种植蔬菜、葡萄、花卉等,希望借助新晋网红农场的打造,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流涌尾“农业观光园”特色农业品牌。
借此机遇,流涌尾社区引进“衡立泰工动漫产业园”,从环境出发,升级改造产业园经营环境,吸引更多优质小型企业进驻。同时,该社区还加大推广特色农产品葡萄的种植,以“葡萄当家创意农场”“动漫产业园”的时尚休闲原色,打造优美舒适的旅游景点。
傍晚,漫步在北坊村桂花路,听到村里传来阵阵喜庆祥和的歌舞声,不少同村妇女在刚建不久的金母祈愿广场翩翩起舞。村里整齐划一的房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巷道蜿蜒向前,河道两边种上了大批色彩各异的鲜花,沥青路穿村而过。
谁能想到,如今碧波荡漾、繁花绿草的“网红打卡地”昔日居然是污水直排、臭气熏天,街坊见到都调头走的臭水河。“原先这里河涌是黑的,气味很臭,我们经过都得绕道而行,现在水变清了,景色变美了,大家都喜欢到河边散步休闲。”村民胡先生谈到家门前河涌的“蝶变”,颇有感触。
2022年,流涌尾社区以铁腕手段,采用“控”(控制污染源,排除河涌污染源头)、“截”(抓住河涌污染源,截污零容忍)、“清”(清理河道,保障河道畅通)、“管”(管理好河涌)这一治水方案,黑臭河涌从过去的黑臭变身为如今村民休闲的“网红打卡地”。
此外,社区沿河建成金母祈愿广场,翻新道路两边民房立面,一改原来单调沉闷气色,更设有休闲坐凳,供游人休息,充满人性化的设计受到来往街坊的一致好评。据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2年期间,排除新生婴儿外,流涌尾户籍人口增加100人,人居环境变美,吸引了更多村民返乡居住。
据介绍,接下来,流涌尾社区还将依托特色精品村建设成果,在绿色健康彩跑道基础上,每隔100-200米区间,打造一座座“企业健康驿站”,让辖内企业文化与精品村建设融为一体,植入更多“健康”“休闲”等元素,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机制、新路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