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学历的科研人才来说,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非常关键,能力强的科研大咖能凭借科研成果和项目在圈内快速占领一席之地,从而获得良好的个人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科研人才越来越年轻化,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平台和资源和过去完全不一样,在过去部分专业的研究者要想取得研究成果、发论文,都要出国留学或者交流,但现在不一样了,国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条件也好了,年轻人所拥有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但即便如此,个人的科研能力和努力程度还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的机会原则上是均等的,但有人是如鱼得水,有人却止步不前。
日前,屡上热搜的浙大博士孟伟因为科研成果和毕业论文不达标,导致8年未毕业而选择了送外卖,实际上浙大的科研条件是一流的,之所以出现延毕现象,除了生活上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自身的能力和心态有关。
而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这位科研人员就不一样了,她的科研能力和在顶刊发论文的速度就很牛掰,但也因此而备受质疑。
据科技媒体报道,上海科技大学85后女博士华甜在顶刊《Science》上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又发了一篇论文,至此实现了CNS(Cell、Nature、Science)大满贯,6年发了6篇CNS论文。
从华甜的这些顶刊论文来看,大家应该就知道她是一名生命科学的研究者,所从事的就是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研究工作,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
如此优秀的科学家,实际上博士毕业还没有几年,但如今已经是上科大的助理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了,这对于很多同龄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正因为在科研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华甜博士毕业后进入上科大,就被聘为副研究员,按照职称的正常晋升原则,博士毕业后还要经过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两个阶段,才能晋升到副研究员,但华甜连跳了两级。
而在时隔两年后,华甜又从副研究员晋升到了研究所独立课题组长、助理教授、研究员,如今她已是学校的博士生导师。
没想到,看到这则消息后,很多网友不淡定了,在评论区齐刷刷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而且都将矛头指向了一个关键词“冷冻电镜”。
并且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权威科学家施一公,他是结构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曾任职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其研究方向主要是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等。
相信大家看得很明白,网友普遍认为,华甜所发表的顶刊论文和相关成果只不过是靠顶级科研设备“冷冻电镜”灌水的结果,其性质和施一公的研究差不多,都是冷冻电镜的功劳。
甚至还有认为施一公和颜宁都是冻镜大师,出了很多成果,发了很多顶刊论文,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很多年轻科学家也都跟风选择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这样方便发论文、出成果。
对施一公使用冻镜出成果和发论文的质疑声一直都有,认为使用冻镜做生物结构的论文,不够高级,缺少新意,有灌水之嫌,使用冻镜只不过是“技师的活”,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
但事实上,施一公作为全球顶尖的结构生物学家,并不是因为他有条件使用价值几千万的冷冻电镜,而是他在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尤其是在蛋白提取和数据分析上有明显的超强能力,在那一年,全球有数十台冷冻电镜,其中就包括欧美的科研院所,但最终施一公成了解出“剪接体结构”的第一人。
可见,冷冻电镜的确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和重大作用,但不能忽视人的关键性作用,对于上科大的博导华甜来说,表现得就更为明显。
据公开报道,华甜在中科院读博期间,连续4年,每天几乎都要工作17个小时,一门心思沉浸在蛋白质的研究中,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以至于身高160公分,体重却只有80几斤,显得弱不禁风。
但华甜的内心却充满了爆发力,读博期间勇敢地接手了一个国际最前沿的科研难题,曾经难倒美国很多知名研究所的博士,但华甜只用了3年就成功解题,并将成果发表在Cell和Nature上,让学术界颇为震惊。
而她的研究也并非只是为了发论文,她的终极目标是研发新药,所以放弃了出国,留在学校做药物研发,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她说:
所以,冷冻电镜永远都只是外在因素,个人的努力和科研能力才是关键,与其说是冷冻电镜帮助他们写出了高影响因子的顶刊论文,还不如说是他们选对了方向,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执着。
生命科学研究的顶刊论文很多,但似乎很少有能直接解决生命难题的重大成果,所以一直被人嘲笑和诟病,但我们要清楚,生命科学研究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传承和接力,才能逐一揭开生命的奥秘,生命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值得尊重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