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感觉央视网这个标题有点过于保守了,不是说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这个范围更大,中年人也不喜欢专家!也许只有六七十岁,从那个专家即是权威的年代过来的人,才会对“专家”有谜一样的信任。
专家这个词,本身代表的是一类人,更是一种地位和权威。因为想成为专家,需要有学识,眼见,思想高度的支撑。
按理说这类人应该是舆论的引导者,话题的带领者,方向的把控者。现实是“专家”成了大众嘴里的骗子,大忽悠,大XX!
现在的一些专家,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的确称得上是专家。因为他们在一个领域内见识广,经历多,权威大。但往往也是这些人说的话,会激起很多人的反感。追其原因,无非专家的光环太盛,掩盖了他的烟火气。
最近一次引起公众大规模反感的专家言论,莫过于”五万亿买房事件“。一位有着丰富长地产经验的专家说“去年中国全面存款超15万亿,只要大家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买房,那么中国的楼市就活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的确可以刺激经济。我也相信五万亿投入楼市,经济可以复苏,但问题是,这个钱能花吗?
这就如同一对父子在一条漏水的船上,只要把孩子扔水里减轻重量,那么船就能划到岸边,但作为父亲,能下得去手吗?
大家反感这个言论,是因为这种言论脱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生活压力,可行但是无情。这种言论漠视了大部分人生活的巨大压力,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在两会上表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并不容易,农村的孩子上了大学也可能连工作都找不着。现在的大学费用如此之高,这是农民家庭难以支付的。而且供完了大学生进城以后,就不回农村了。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自己不愿回农村,也就造就了越来越严重的蜗居现象。王平认为,农村的孩子如果读的是中专或是高中的话,他就会回到农村。
上大学,走出农村,改变命运,这是很多人的梦想,目标。这样的话直接否定了他们的梦,难道农村孩子连做梦的权力都要被剥夺吗?
这些专家的话明显不是从群众中来的。他们只是从自己的理论层面给出了意见,缺少了烟火气,少了人情味,完全是空中楼阁,帝王做派。
2017年,我到一个县城参加一场关于儿童读物发展的座谈会。现场来了七八个专家,听介绍都是知名作家。我无事查了一下,有自己作品的只有一个人,还是在省级刊物上发了一个两万多字的小说。其他人恕我没有查到任何作品记录。
这个会议,我最终也没坚持到最后,实在是有点如坐针毡。应该是我才学不足,理解不了这些专家的言论,没有他们的高度,理解不了他们神一样的发言。
着名经济学家陈浩的着名言论是国内家庭平均资产300万很正常,现在谁家没有五十万的现金呢,有网友点评陈的话语让上亿用信用卡和花呗的年轻人感觉自己是非中国人。 某专家着名言论是征收失业税,没工作的要交钱,网友点评应该给这位专家增加言论建议税。 北大着名博士王福忡着名言论是农民不要用收割机收割麦子,会影响环境,有网友建议这位专家不要说话,会污染空气。
一些商家看到了专家的社会影响力,刚开始是出钱买通一些专家为自己站台说话,后来干脆不装了,造一个专家出来。
最典型的就是医药行业,一个老太太,多重身份,一会是藏药传承人,一会是蒙医后代,这角色变换可以啊。
我看过很多广告案例,商家经常引用专家的话,可具体是哪个专家,在什么时候说的?不好意思,商家没说,商家也不会说。
原始社会,大家会把自己害怕但不了解的事情敬为神明。而神婆这些号称能沟通神灵的人就成了最早的“专家”。
五十年前,还有很多人都还没上过扫盲班。现在,平均教育水平都快高中了,谁没点基本常识?再那么忽悠人,会有人信吗?
你被一个人讨厌,可能是这个人的问题,你被一群人讨厌,那可能是有人妖言惑众,影响了群体的认知;但如果你被一类人讨厌,你觉得会是谁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