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到他孙子忽必烈才建立起元朝,从此时计算,到明太祖朱元璋攻下元朝国都,这中间只经历了98年。
元朝之前有唐宋,唐朝有289年的历史,宋朝有319年的历史;元朝之后有明清,明朝有276年的历史,清朝有276年的历史。这样一比较,元朝算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了。
当提到元朝时,一些人能想到的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这两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更多的人想到的元曲,对其它方面知之甚少,这跟它历史的短暂不无关系。
元朝从忽必烈开始到最后一任皇帝妥懽帖睦尔,不到百年,可这首尾两皇帝在位的时间加起来基本有七十年,剩下的二十多年里,元朝一共出现过九位皇帝,这平均下来,每位在位时间不超过四年。
掌权人的更换周期长短,就能看出来一个朝代继承的混乱。从上面的数据看,我们不禁惊叹这是有多乱?
选择继承人,对一个王朝及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关乎的是江山社稷。纵观历史,争权夺位的战争从未停歇过,多少人在一次次的争夺中送了命,元朝也不会例外。
铁木真建立了大蒙古帝国,这位叱咤风云的领袖有四个优秀的嫡子,长子术赤,嫡次子察合台,嫡三子窝阔台,嫡四子拖雷。铁木真经过各方面考虑后,选择窝阔台成为继承人。
蒙古人有幼子守灶的习俗,意思就是嫡幼子继承主要财产,所以拖雷继承了大部分领地和部队。而作为汗位接班人的窝阔台,继承的区域和军队却少得可怜。
蒙古人一个重要的大会——库里勒台大会,窝阔台虽然是铁木真指定的继承人,但必须在这大会上,经过宗亲等的推举,彼此宣誓后,他才算是正式即位,行使的权利才是合法的。
两年后,大会召开,本应三天就要讨论出结果的,结果硬生生持续了四十天也没有推举出谁来继承汗位。
老臣耶律楚材深知如果汗位迟迟不定,将会有大祸发生。他在其中进行周旋,发挥了关键作用,窝阔台顺利成为蒙古帝国的第二任大汗。窝阔台登上汗位后,努力用实力证明自己的合格。
拖雷在窝阔台继承汗位后,竭尽全力辅佐窝阔台。然而,窝阔台一直对汗位继承的不顺利耿耿于怀,再加上拖雷有大部分遗产,于是他杀害了自己的亲弟弟。
窝阔台早年励精图治,到晚年则纵酒声色。窝阔台有两个儿子贵由和阔出,贵由因其母乃马真氏不得宠爱,他也没得到父亲的关爱,皇储之位是阔出的。
窝阔台死后,乃马真后以失烈门年幼为故,开启了长达五年的统治,其主要目的是要助力自己的儿子贵由登上汗位。
贵由登上汗位,一年后,乃马真后去世,不幸的是,再一年后,贵由也因病去世。这个家族又开始了汗位的争夺。
谁来出任下一任大汗,是蒙古国臣民都关心的话题。前面提到窝阔台系和拖雷系的仇恨,窝阔台的逝世是他家族开始走向衰落,拖雷的后代有了登上历史舞台的契机。
而为拖雷系打开契机的是长王拔都,也就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继位人。当时拔都已年老,他无意于汗位,却以长王的身份主持召开了库里勒台大会,推举拖雷长子蒙哥为大汗,大汗之位转入拖雷一系。
蒙哥在位八年,后命丧钓鱼城,他的两个弟弟开始陷入了权利争斗的漩涡中,一个便是忽必烈,另一个是阿里不哥。
如历史记载,这次宫廷较量,忽必烈胜出,他走出了草原,成为入主中原的第一位蒙古帝王,同时他也是大元王朝的创立者,重新统一了中华民族。
忽必烈很重视接班人的培养,他的培养对象就是真金太子。忽必烈对他的教育做了精心的安排,18岁时被封为燕王,当时的汉朝官员对真金的期望都非常的高。
后忽必烈自选真金第三子铁穆耳为皇太孙,铁穆耳后在其母亲阔阔真的帮助下,登上皇位,成为元成宗。
元成宗铁穆耳在位十二年,朝廷局面暂时稳定。元成宗立唯一的嫡子德寿为皇太子,皇太子后病逝,储位悬虚,这是一个大的隐患。在元成宗死后,这自然就引发了元朝又一次激烈的皇位之争。
好在元成宗的二哥有两个儿子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这两个人都不同凡响,海山即位后,就是元武宗,他立即册封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
封建社会皇权任免的基本原则是帝王传子,将相传贤,但是到了海山两兄弟这里,他们却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传, 你说独特不独特?
历史上对元武宗的评价很高,他被认为是除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之外,最有影响力的帝王,但确实在皇位继承制度这里出现了错误。他有两子和世和图帖穆耳,却没有资格被立为太子。
后来,被封为皇太子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就是后来的元仁宗。元仁宗在皇位继承上犹豫不决,在儿子和侄子间难以决断,别有用心的人便开始在皇位继承上做文章。
元仁宗经不住巧言令色,再加上本来就有私心,将按照约定应传给侄子和世的皇太子之位给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这种誓言上的打破,最终导致了将近二十年的政治混乱。
硕德八剌即位,成为元英宗,这是个外表文弱,内在强硬的君王。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想有所作为。他交贤臣,励精图治,也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但这位本来可以有所作为的君王,却因为奸佞之人的狗急跳墙,在南坡政变被杀死于卧床之上。从此大元朝再没有出现过如他般的明君,也没有再出现过珠联璧合般的君臣关系。
在这次南坡政变中,参与者晋王也孙铁木儿,也就是真金太子长子的儿子,成了最大的赢家,他登上了皇位。但他是自立的非法皇帝,被称为泰定帝,在位不足五年。
这位在位时,没干过什么大坏事,也没做过什么大好事,平平淡淡的。但是在他在位期间,不少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元朝的江山岌岌可危。
泰定帝驾崩后,九岁的皇太子阿速吉八迟迟没有登上皇位。这时,元武宗的旧臣出来说话,根据当年的海山两兄弟的君子协定,帝位应该还给武宗之子和世。
因为武宗的嫡长子和世远在漠北,旧臣们便把嫡次子图帖睦尔迎进大都,安定人心,然后再把和世接回来。
于是,图帖睦尔在元大都即位,是为元文宗,阿速吉八在元上都即位,是为天顺帝。元朝同时出现了两位君王,这势必会引发内战,历史上称为两都之战。两都之战,阿速吉八战败。
和世回到大都后,被人推上已经腐朽了的皇位,是为元明宗。和世效仿父亲和叔父的约定,立弟弟图帖睦尔为皇太子。四天后,受尽苦难的元明宗不明不白离世,元文宗图帖睦尔再次即位。
后期的元文宗可能是良心发现吧,没有将皇太子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和世的长子妥懽帖睦尔,因其不在都城,文宗死后,和世次子懿璘质班即位,成为元宁宗。
元宁宗年仅七岁,登基后,在位53天,就驾崩了。他死后,兄长妥懽帖睦尔被迎回都城,成为元顺帝,成为元朝的末代皇帝。
元顺帝是元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三十六年,然而这三十六年对他来说是没有用的。他没有元世祖的雄才大略,没有元武宗的励精图治,也没有元英宗的力求革新。
元顺帝荒淫无能,沉湎于酒色,统治集团内部混乱,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局面不可收拾。元朝最终在他的领导下走向了覆灭,他本人也狼狈地逃回了漠北之地。
元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蒙古帝国的分封制度,幼子守灶的习俗,库里勒台选汗制度都是发生诸王之乱的原因。诸王之乱,独特的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制度,皇权继承混乱,都是加速其灭亡的原因。